|
按照市委、市政府的總體部署,天津市從2002年1月起,開始進行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活動。近4年來,全市以創模爲綜合平臺,深入落實科學發展觀,努力構建和諧天津,全面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天津創模是“三五八十”四大奮鬥目標和“三步走”戰略第一步目標成果的延續,是天津經濟發展新階段的必然要求,是實現天津城市定位的戰略選擇。天津創模作爲提升城市載體功能、改善生活環境、提高文化品位、保障羣衆健康的民心工程,重在過程、重在治本、重在解決羣衆關注的環境問題、重在讓老百姓真正得到實惠。經過全市人民的共同努力,目前創模各項指標全部達到考覈要求,城市環境建設取得突破性進展,環境管理得到突破性加強,環境保護獲得突破性提升,環境質量實現了歷史性突破。
天津創模富有特色
2001年,本市“三五八十”四大奮鬥目標即將提前實現,一大批影響全市經濟社會環境發展的突出矛盾問題得到徹底解決,天津發展進入全國較快地區行列,綜合實力和人民生活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爲環境保護更快更好地發展奠定了基礎,集聚了能量,創造了條件。
讓天津環境建設更快一些,環境管理更強一些,環境保護更好一些,這是時代的要求,人民的願望,歷史的責任。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市委書記張立昌審時度勢,果斷決策,指出:“‘三五八十’階段性目標實現後,到了該大抓環境的時候了”。市政府2002年1月1日發出《關於開展創建國家環境保護模範城市活動的通知》,天津成爲全國唯一提出並開展創模的直轄市。
市政府高度重視創模工作,成立了由市長掛帥的創模領導小組。在創模最關鍵的2003年、2004年,市長戴相龍親自主持召開會議,作出了《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環境綜合整治創建環保模範城市的決定》和《天津市人民政府關於加強環境保護和環境衛生工作的決定》。主管創模的副市長陳質楓,深入一線,靠前指揮,針對綠化覆蓋率、環境空氣質量、污水集中處理率、垃圾無害化處理率等重點難點創模指標,盯着問題做工作,一項一項抓落實,有力推動了創模工作的整體進展。
天津創模體現了與時俱進的創新精神;體現了全面上水平的工作基調;體現了跨越式發展的工作思路;體現了整體推進、協調發展、追求高水平、實現新跨越的總要求,體現了適應新形勢、抓住新機遇、再上新水平的工作標準。天津創模是敢爲人先、爭創一流、自加壓力、知難而進的“三五八十”精神財富釋放的結果;是全市人民團結奮鬥、紮實苦幹的結果;得益於國家的關心支持,得益於科學發展的大氣候,得益於市委、市政府的一系列正確決策。創模三年,天津經濟實力顯著增強,城市地位顯著提高;創模三年,天津環境建設和管理大幅度加強,辦成了許多以前難以辦成的大事;創模三年,天津環境法制建設更加完善,解決了羣衆關注的大量環境問題;創模三年,天津環境保護實現了歷史性飛躍,爲今後的發展從多方面創造了有利的條件。
創模破解資源環境的制約
天津是一個加工工業城市,原材料和市場基本上是兩頭在外。隨着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資源能源的制約瓶頸進一步顯現。天津又是我國北方老工商業城市,歷史遺留的區域佈局和產業結構不盡合理,結構性環境污染問題比較突出。爲了最有效地利用資源和保護環境,2002年以來,本市通過創模,全面優化產業結構和城市空間佈局,努力破解資源能源對發展的制約,逐步走上了資源消耗低、環境污染小、經濟效益高的發展道路。
一是實施工業戰略東移,優化資源配置,解決區域性污染問題。中心城區有210家企業遷入東部6個工業園區,並進行脫胎換骨的改造,實現了產業升級、產品升級、技術升級,全市形成了中心城區、外圍城區、東部地區分別以都市服務業、高新技術產業、濱海工業爲主的產業格局。城市空間佈局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過去那種工業、商業、民居交互混雜的狀況得到了有效改變,資源配置更加優化,集約型發展模式已現雛形,區域環境污染問題得到有效解決,走出了一條投入少、產出高、消耗低的新型工業路子,工業對資源環境的壓力明顯減小。
二是實行新一輪產業結構調整,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解決結構性污染問題。堅持“高水平是財富、低水平是包袱”的理念,注重用高新技術改造傳統產業,追求技術水平最高、付出成本最低、環境污染最小,實現了用先進水平的組合構成天津的經濟總量。在工業結構調整中,以淘汰高能耗、低產出、重污染的生產工藝爲重點,對國有老工業企業進行升級換代,形成以電子信息、汽車、化工、冶金、醫藥、新能源及環保等六大支柱產業爲代表的優勢產業。在第三產業結構調整中,以海河綜合開發改造爲契機,加快發展現代服務業,對海河沿岸244家企業進行拆遷重組,建設金融、旅遊、商貿、文化、休閒和現代城市生態景觀設施,形成獨具特色的服務型經濟帶、文化帶和景觀帶。
三是加快節約型城市建設,全面降低資源消耗,解決階段性污染問題。本市人均GDP已超過3000美元,正處於資源與環境矛盾突出的發展時期。爲了防止出現複合型、壓縮型的階段性資源環境問題,天津以創模爲載體,全面展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建設。
創模提高經濟增長的質量和效益
創模以來,本市始終把發展循環經濟作爲轉變經濟增長方式的治本之策,努力構建集約型、節約型、生態型的發展模式。
一是動脈產業與靜脈產業並重,始終明確循環經濟的發展目標。本市從1999年開始積極倡導循環經濟理念,並將其納入天津市環保“十五”計劃,提出了“努力建立經濟發展高增長、資源消耗低增長、環境污染負增長的發展模式;堅持以‘原料—產品—廢物’爲特徵的動脈產業和以‘廢物—再生—產品’爲特徵的靜脈產業並重;促進經濟增長方式、產業結構、城市佈局和環境管理的轉變。”自2002年起,進一步在城鄉建設中推廣循環經濟,在區縣經濟發展中強化循環經濟,在產品生產、流通和消費環節促進循環經濟,循環經濟已經由傳統型的廢物綜合利用爲主,提升到再循環、再製造爲主的階段,爲實現資源利用效率大幅度提高,廢物最終處置量大幅度減少,建成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城市的目標奠定了堅實基礎。
二是經濟效益與社會效益並重,增強循環經濟發展的實效。以鹼渣、粉煤灰治理爲代表的工業固體廢物綜合利用取得重要突破,年產50多萬噸鋼渣、240多萬噸粉煤灰100%得到綜合利用,近百年堆存的2400萬立方米鹼渣建成佔地33萬平方米的紫雲公園,成爲國內惟一利用工業廢料建設的環保型公園;以開闢非常規水源爲重點的水資源循環利用已初具規模,建成紀莊子5萬噸和開發區3萬噸再生水工程,完成再生水回用工程19項,全市600多萬平方米住宅實現再生水入戶,約6000萬噸再生水用於生態環境,在塘沽鹽場、大港電廠建成了海水淡化示範工程,工業冷卻循環水濃縮倍率由2.0提高到3.5,直接利用海水量14億噸,海水淡化能力達到500萬噸;以推廣使用可再生能源爲重點的新能源開發利用工作不斷取得新進展,在改燃清潔能源的同時,廣泛利用太陽能、沼氣、地熱等新能源,太陽能洗浴、供暖已初具規模,沼氣已得到廣泛推廣,地熱採暖利用規模達940萬平方米,佔全國地熱採暖總面積的77%。
創模全力解決環境問題
三年多來,本市以“讓羣衆喝上乾淨的水,呼吸清新的空氣,在良好的環境下生產生活”爲目標,努力解決羣衆關注的水、大氣、噪聲污染和市容環境等問題,爲建設和諧天津做了大量工作。
一是着眼於讓羣衆喝上乾淨的水,實施以水源保護和河道治理爲重點的碧水工程。投資24億元,全力做好引灤水源保護,飲用水水質達標率保持100%。先後對津河等14條191公里河道實施綜合治理,實行沿河截污、清污分流,城市水環境質量得到明顯改善。
二是着眼於讓羣衆呼吸上清新的空氣,實施以改燃和控制揚塵爲重點的藍天工程。2002年以來,我市建築施工和道路改造大規模增加,家用機動車成倍增長,燃煤量持續增大,給城市環境空氣質量帶來巨大壓力。對此,市政府全面深化大氣污染防治工作,共完成5735臺10噸/小時及以下燃煤設備改燃和拆除併網工作,施工、道路揚塵、機動車尾氣污染得到有效控制。
三是着眼於讓羣衆生活得更加安寧,實施以控制噪聲爲重點的安靜工程。全面完成噪聲功能達標區劃工作,對各類噪聲進行專項治理。開展了安靜居住小區創建活動,建成63個安靜居住小區。連續多年在中高考期間對火車、120救護車等噪聲源採取禁鳴措施。
四是着眼於讓羣衆擁有良好的宜居環境,實施以綜合治理小化工爲重點的工業污染防治工程。2003年以來,全市立案查處環境違法行爲1160件,依法取締、關閉、停產治理515家環境違法企業。堅持建設項目環保審批公示制,嚴格新建項目的環保審批,三年共否決不符合環保要求的建設項目757個。以高度負責的精神,高質量辦理人大代表、政協委員建議提案及“12369”環保熱線投訴和羣衆來信來訪工作,維護了羣衆的環境權益。
五是着眼於爲羣衆創建清潔的市容環境,實施以改善城市面貌爲重點的環境綜合整治工程。綜合整治了170條主幹道路、19條放射線、15個重點地區和360多條次支道路,亂擺亂賣、馬路餐桌和佔路作業等違章行爲得到控制。實施了舊樓區綜合整修工程,整修舊樓小區493片,1413萬平方米,硬鋪裝1025萬平方米。成立了歷史風貌建築保護修復機構,大批歷史風貌建築得以保護和修復。廣泛開展衛生城區創建活動,塘沽區、大港區和寶坻區城關鎮分別被命名爲國家衛生區、國家衛生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