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05年12月7日,無辜的阿爾皮薩爾在邁阿密國際機場被空中警察亂槍擊斃,不管事情的真相最終如何,他與在倫敦地鐵中被擊斃的巴西青年梅內塞斯一樣,成為全球反恐大背景下的無辜冤魂卻是不爭的事實。
身前掛著背包的阿爾皮薩爾。
阿爾皮薩爾被槍殺後,白宮迅速表態,稱空中警察的舉動並無不妥,一些美國的安全專家也認為,空中警察的處置措施是正當的。既然如此,又是什麼造成了梅內塞斯和阿爾皮薩爾的死亡呢?
痛定思痛,真正造成這樣的慘劇一再發生的原因,是自『9·11』以來越來越嚴峻的全球反恐斗爭形勢給民眾心理帶來的不安全感。今天,『越反越恐』的全球反恐斗爭形勢令民眾普遍缺乏安全感,而這種安全感的缺失又給反恐斗爭帶來了新的消極影響。
【後『9·11』時代的全球】
反恐手段的極端化
恐怖主義活動本身是一種打著某種政治旗號的極端暴力活動,特別是『9·11』以來,全球恐怖活動出現了一些新的動向,恐怖分子在選擇打擊目標上,越來越針對手無寸鐵的普通民眾;在行動手段上越來越為了追求轟動效應而不擇手段,自殺式人體炸彈成了『9·11』後恐怖分子最愛用的襲擊手段。
面對如此嚴峻的形勢,各國紛紛通過立法等方式,以『嚴刑重典』打擊恐怖主義,擺出一副以『正義的暴力對付非正義的暴力』的架式。
就在幾天前,澳大利亞剛剛公布了有史以來最嚴厲的反恐法,而美歐等西方國家自『9·11』以來,均制定了比較嚴厲的反恐法律和反恐措施。概括起來無外乎兩點:一方面是擴大了執法者的權力,在反恐的名義之下,警察在搜查、監控、關押、審訊、直至臨時處置等問題上擁有更大的權力和自由度;另一方面則是縮小了公民的基本人權,通信自由、行動自由、個人隱私,直至生命權利,在反恐的名義下都被或多或少地壓縮甚至剝奪。
正是由於缺乏安全感,人們纔希望將國家機器的巨大權力發揮至極致;正是由於缺乏安全感,人們纔忽視了對執法者使用權力時本該有的監督;正是由於缺乏安全感,警察纔會在面對疑犯時,毫不猶豫地選擇了開槍剝奪其生命。
反恐目標的泛化
當前,恐怖組織的網絡滲透到世界的各個角落和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同時,恐怖活動采取的行動方式和針對的目標也越來越呈現出多樣性。
與傳統恐怖主義並行的,出現了生化恐怖主義、網絡恐怖主義、金融恐怖主義、信息恐怖主義等一系列新型恐怖主義。
今年倫敦『7·7』爆炸案發生後,西方世界的民眾又突然發現,原來恐怖活動的實施者也不再僅僅是來自中東或是阿富汗的極端宗教狂熱分子,很可能是自己身邊的好鄰居、好老師、社區中的『乖乖仔』。這令他們更加『聞恐色變』,似乎生活在世界的任何地方都無法保證安全。於是,在這樣的背景下,反恐行動所涉及的范圍與針對的目標也越來越廣泛。
當患有精神病的阿爾皮薩爾從飛機座位上衝出來時,『9·11』之前只需要空姐上前問詢的事情,此時卻變成了兩名荷槍實彈的空中警察。
反恐的簡單化
恐怖主義非自冷戰結束後始,也不可能在短期內得到根治。恐怖主義的產生有著久遠的歷史淵源和深刻的社會根源,牽扯到政治、經濟、民族、宗教等社會生活的諸多方面。古往今來、不同國家,僅僅有關恐怖主義的定義就達到幾十上百種之多,對於如何認識和解決恐怖主義問題,更是有諸多的研究成果。當今全球恐怖活動形勢如此嚴峻,其根源不僅與冷戰後不合理的世界政治、經濟秩序有關,也與人類文明的發展歷程有關。
然而,『9·11』以來,本該系統反思,認真地從根源上采取措施加以解決的恐怖問題,卻越來越演變成一種強力部門的執法行動。造成這種局面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樣是民眾安全感的缺失。
面對電視畫面中血淋淋的恐怖襲擊場面,人們迫切需要盡快地鏟除身邊可能存在的恐怖主義隱患,希望維持一個穩定、安全的生存環境。在這種情況下,除了一些學術界人士,沒有人願意去仔細探究恐怖主義的產生根源,沒有人願意去考慮什麼『治本之道』,民眾更多需要的是立竿見影地解決自身安全問題。正因為如此,英國警察部門在誤殺巴西青年梅內塞斯後,仍然決定保留警察可以當場射殺恐怖嫌疑犯的政策。
反恐的工具化
『9·11』事件後,特別是美國發動了阿富汗和伊拉克兩場『反恐』戰爭後,全球許多國家的有識之士不斷指出,美國在反恐問題上實行雙重標准,以『反恐』之名,行奪取世界霸權之實,是造成當今全球恐怖主義問題越來越嚴重,對恐怖主義活動的打擊始終無法取得根本進展,反而『越反越恐』的根本原因。
美國之所以能夠將選擇『反恐』作為其推行霸權的工具,也是利用了民眾面對恐怖主義所產生的強烈的不安全感。
恐怖主義是困擾全人類的一個毒瘤,反恐也是全人類面對的共同任務。打擊恐怖主義的目的是為了建設一個和諧發展的美好世界,其中當然也包括使人們擁有一個安全的生存環境。但是,無論什麼情況下,以暴治暴都不會帶來真正的安全感,為追求自身安全感而給他人帶來更大的不安全感,最終只會陷入一種人人自危的尷尬境地。
人們在追求安全感的過程中,必須始終要擁有以人為本的觀念,在情與理、理與法之間要保持一定程度的平衡。
如果一味地認為矯枉必須過正,那麼對於社會的穩定、公正秩序的建立,對於人們真正獲得安全感都是非常不利的。
【反恐槍下的冤魂】
被英警誤殺的巴西青年
資料圖片:7月22日被英國警方誤殺的巴西公民梅內塞斯的照片
英國一個獨立監察機構12月9日稱,涉嫌誤殺巴西青年的倫敦警察可能面臨刑事起訴。據路透社報道,英國警方今年7月22日對倫敦地鐵爆炸事件調查過程中,在斯托克韋爾地鐵站誤殺了一名叫梅內塞斯的巴西青年,引起軒然大波。英國警方獨立理賠委員會表示,當他們完成巴西青年被誤殺事件的全部調查時,將向英國起訴機構提供一份報告。
被美警誤殺的美國人
據美國官方的說法:當地時間2005年12月7日下午2點多,在美國航空公司924次航班從哥倫比亞抵達美國邁阿密市後,乘客阿爾皮薩爾自稱在包裹中攜帶炸彈登機,當兩名空警向其靠近時,阿爾皮薩爾跑到登機橋上,隨後被空警開槍擊斃。但從不斷爆出的內幕看,阿爾皮薩爾包中沒有任何爆炸物,且有同機乘客稱,阿爾皮薩爾從未說過自己有炸彈。目前,兩名空警已被停職檢查。
【後『9·11』時代的美國】
美國反恐的恐怖
空警打死無辜,反恐在槍響之時變了味,人權和自由因此失去了光環。美國4年來一點點聚集起來的反恐公信力和一條人命一樣脆弱不堪。
2005年12月7日,美國空警因懷疑一名可疑乘客為恐怖分子而將其擊斃,它的影響不在於這是『9·11』後,美國空警對美國公民開的第一槍,而在於它再次激起人們對反恐4年的深思。
『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繩』。作為恐怖主義重災區,反恐在美國受到高度的重視。在公共安全與個人安全之間需要平衡的時候,有時公共安全被放到更高的位置,甚至不惜犧牲人權。所以,這次的『空警誤殺』事件,只是偶然中的必然。
它雖然可以讓人相信是『危機時刻』的必要反應,因為假若那人真是恐怖分子,空警不開槍阻止會有更多無辜平民傷亡。但它也讓人懷疑空警的反恐計劃和反恐技術是否有疏漏和有待改善之處。
實際上,長期以來美國國內在有關空警執法和後果等問題上,一直爭論不休,只不過是對恐怖襲擊的擔心淹沒了應有的反對聲音。更遺憾的是,在高度重視人權的美國,對於一名無辜乘客喪生的事件,官方還作出反常的正面評價,認為空警的反應是『恰當的行動』。
它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戰場上的美英軍隊誤殺平民的慘狀。在一條鮮活生命消失的同時,美國『鏟除恐怖主義罪惡、建設一個更加安全家園』的反恐本旨也是傷痕累累。
同樣遭受損失的還有美國反恐在國際社會的公信力。恐怖主義濫殺無辜,犯下的是反人類的罪行。正因為如此,美國的反恐行動纔能得到世界許多國家的理解和支持,CIA纔得以在世界各地的20多個國家建立秘密反恐情報中心,並在伊拉克之外的地區,抓獲或處死了3000多名恐怖嫌犯。然而,4年來美國反恐行動中傷害無辜、侵害人權的事件屢屢發生。
據美國主流媒體的統計數據,美國在過去4年的反恐戰爭中,共羈押了8.3萬多名外國人,其中,至少有108人已死亡,26起涉嫌他殺。此外,美國公開調查的虐囚事件有400多起,95名美國軍人受到指控,75人被判有罪。
美國空警誤殺無辜平民事件,讓目前以美國為首的一些西方國家在反恐行動中的價值取向問題更加突出,這也是值得深思之處。
盡管美國對於反恐高度敏感,但為此而肆意侵犯人權的行為,對一向以自己的人權狀況自詡、並對他國的人權狀況指手畫腳的美國,是一種辛辣的諷刺,對於美國國家安全而言,也無異於飲鴆止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