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王選
最後的瞻仰,最後的告別。
19日上午,北京八寶山革命公墓。絡繹不絕的人們前來送別一位科學家——他一生矢志創新,業績輝煌,更以自己的崇高品德和人格魅力,在人們心目中築起一座豐碑。
“中國激光照排之父”王選,在與病魔抗爭數年後,於13日11時03分逝世。
絹花潔白,蒼松無語。連日來人們對王選的緬懷和思念猶在耳邊迴響:“他生前還在騎自行車上班”“跨越創新的典範,爲人的楷模,敢言的智者,令人尊敬的老人”……
同樣迴響的,還有王選生前的錚錚直言:“認識自己的不足,懂得要依靠團隊”“要想做好學問,先要做個好人”“不斷求變,不斷創新”“一個人要想在學術上有所成就,必然要失掉不少常人能夠享受的樂趣”“一個人老在電視上露面,說明這個科技工作者的科技生涯基本上快結束了”……
公墓禮堂內莊嚴肅穆,哀樂低迴。王選的遺體靜臥在鮮花叢中,身上覆蓋着鮮紅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旗。
胡錦濤、溫家寶、賈慶林、曾慶紅等黨和國家領導人來了,爲這位傑出科學家送行。
“春節前我還看到王選夫人,說他病情穩定。誰知,不到一個月就走了。”當年最早應用激光照排系統的報紙印刷企業——經濟日報印刷廠老廠長夏天俊來了,“從鉛字到激光,當年照排技術一下子跨上來,王選貢獻最大。”
“我們現在就缺少王選這樣的科學大家。”當年參與組織“748”工程(漢字信息處理工程)的原國家計委副司長嚴谷良來了,“今天最需要的,仍然是大力協同、產學研共同攻關。”
“他去世前一天還在批閱研究所的文件。”1998年經王選面試進入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的張行功來了,“王選老師方方面面都是我們的表率。”
全國政協、九三學社、北京大學、北大方正等王選曾經工作過的單位的人們來了,家鄉無錫的鄉親也來了……
“成就等身身不老,後人繼業業長存”“山河失色巨擎折,天容慘淡大星沉”……一個個花圈,一幅幅輓聯,寄託着人們無盡的哀思。
上午9時許,人越來越多。上千名身着素服、臂戴黑紗的人們,在禮堂外排起了近百米的長龍。爲了這最後的告別,人們屏住了呼吸,放慢了腳步。
正廳上方遺像上的王選,面容溫和,神情堅定。雖然生命已逝,他的業績卻足以笑慰人生:在他和團隊的努力下,曾經發明活字印刷術的中國實現了印刷史上的又一次跨越,告別鉛與火,進入了光與電的時代。他的十個夢想,正越來越多地變成現實。他的事業後繼有人,他的生命、他的精神正在並且將繼續在無數人身上得到延續。
——“半生苦累,一生心安”。這是王選夫人陳堃銶相濡以沫一生後的肺腑之言。
——“王選老師的一生,是奮鬥不息的一生,搏戰病魔,強忍病痛,鞠躬盡瘁、死而後已。”這是跟隨王選8年的祕書叢中笑的心聲。
——“王選是用特殊材料製成的。”這是治療大夫的“評語”。
戴花、肅立、鞠躬、致哀……人們井然有序,依次前行。
“多保重”“注意身體”……和夫人陳堃銶等家屬一一握手,不少人淚花在眼眶裏打轉,有的人忍不住哭出了聲。
“我們全班15個人,有3個人留校,他和我都是。”雖然眼睛不好,但王選的大學同學周煒再也控制不住感情,“他人很好。讀書時,我的眼鏡有兩千多度,他就借課堂筆記給我。他的偉大之處,不僅僅是技術和產品,更在於人品高尚。”
坐在休息室沙發上,剛向王選遺體做最後告別的九三學社社員劉賢位心情難以平復:“王選特別堅強,我們就是要學習他百折不撓、始終不渝的精神。”
“他身體力行,走出了一條在高技術領域跨越創新的道路。”走出禮堂,中科院計算所所長李國傑院士說:“王選院士已經離開了我們,但他的跨越創新精神將永遠激勵我們。堅持自主創新,堅持跨越創新,創新型國家的目標就一定能夠實現。”
“王選先生生前認爲,信息安全前景廣闊。”18年來一直在王選身邊工作的北京大學計算機科學技術研究所副所長劉寶生一陣哽咽:“我們將繼承他未竟的事業,潛心研究開發,努力創造信息產業的第二次輝煌!”
“老同學,請一路走好!”
“放心走吧,您的事業一定蒸蒸日上!”
“我們要繼承王選的精神,把工作做得更好,以告慰他在天之靈。”
……(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