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一邊是暴富之後的煤老闆們的瘋狂消費,名車豪宅;一邊是環境惡化,礦工和村民的艱難度日。山西鄉寧縣出“奇招”:從煤老闆的每噸煤的收益中拿出30元錢,在全縣開展“一礦一業一事”活動,爲尋找接替產業進行試點。
支持者說:“縣裏四大班子讓蓋房子、買車子、包妹子、鄭骰子的煤老闆幫助‘土窯子、泥孩子、破廟子、爛路子’的窮人,是政府應該做的好事。”反對者則說:“這是政府利用職權強迫煤老闆吐血,沒有法律依據………”爭議仍在持續,鄉寧縣的探索也許纔剛開始。
煤老闆:既要賺錢也要好名聲
蔡加科是有錢人。
他的坐騎是豐田霸道越野車,在他豪華寬大的辦公室,其中一面牆上是一副鉑金毛體書法《沁園春·雪》。
蔡是山西省臨汾市鄉寧縣西坡鎮胡家嶺村一坐煤礦的老闆。他的財富主要來自於開採煤礦,“這些賺來的錢並不是全靠個人的智慧和能力,而主要是靠抓住了機遇。”他說。
富起來後的蔡加科增添了新的煩惱:雖然我們賺了些錢,但老百姓是又羨慕又妒忌又看不起,我們富起來了,也希望給老百姓辦點實事,既要有錢更要有個好名聲。
與蔡加科一樣,鄉寧縣雙鶴鄉的煤老闆劉永紅也面臨賺了錢後的尷尬。去年下半年當地村民找到劉永紅,說村裏的水被污染了,要求礦上賠償,劉沒有答應。儘管在此前劉已經爲村民通上了自來水,但結果礦上的工人同村民發生了械鬥,雙方都有幾人受傷,劉永紅的辦公室及配電房被村民放火毀,直接損失40多萬元。“老百姓藉口鬧事,是想要錢,眼紅錢。”劉永紅抱怨說。
與村民的矛盾在蔡加科的礦上也存在,由於採煤導致幾家窯洞出現裂縫,過不了幾年這個村子下面就會被採空。爲了讓這幾個自然村的村民搬到新房子裏去,他在山腳下蓋了30戶獨家小院,預計每平方米約500元左右。村民的舊窯洞給他們折錢,中間差價由村民補上。
蔡加科認爲:“錢是花了不少,但你給當地村民做了好事,他們就會感謝你,也就不會到你的企業鬧事了。”蔡的這些做法並非自己拍腦袋想出來的,而是依據了縣裏的“一礦一業一事”活動,即一個煤礦創辦一個非煤企業、爲羣衆辦慈善性的一件實事。
西坡鎮黨委書記劉彥清說:“蔡加科蓋的30戶新村已基本完工了,收拾收拾就可以入住了。在我們鎮煤老闆辦的好事還有很多,毛桌渠煤礦、於家河煤礦、桑疙瘩煤礦的三個煤老闆,籌資了1500萬元正蓋一所趙院新村,目前投資500萬元的地基已完工了,到時可居住約200多戶,共計800多人口。”
縣領導:工業反哺農業是富農之路
2004年前,當時擔任鄉寧縣縣長的趙建國,就開始針對該縣煤礦多產煤多,進行了一些勸富濟貧的非煤產業試點。他的思路是,煤總有一天要挖完,不搞接潛產業,就會上吃祖宗下吃子孫。在趙建國擔任鄉寧縣現任縣委書記後,新任縣長張效彪,準備將此做法全面推廣,爲此縣四大班子經過集體商量討論後,決定在全縣下發文件推開“一礦一業一事”活動,即一個煤礦創辦一個非煤企業、爲羣衆辦慈善性的一件實事。
縣裏的紅頭文件要求:凡屬鄉寧縣開辦的煤礦生產企業,都必須在本縣境內創辦或聯辦一個促進農民增收途徑最便捷的非煤企業;興辦一項人民羣衆最渴望的社會公益事業;並確定標準爲每賣一噸煤,煤老闆應該拿出30元搞“一業一事”。
2000年前,鄉寧縣全縣上訪量爲70多起,而從2002年起大幅上升,到2004年增加了一倍。“根本原因是日益擴大的貧富差距”。張效彪分析出了深層次原因。他認爲煤田佔了全縣78%的面積,有100多座煤礦,年產量1000多萬噸。100多個煤老闆擁有100多億資產,這100多名老闆的年收入超過了全縣23萬人口的總和。
2003年底,張效彪來到雙鶴鄉一個小學,學校竟然連取暖用的煤都買不起。因爲煤價從3年前的三、五十元一噸已漲到二、三百元。一邊是“蓋房子、買車子、包妹子、鄭骰子”的煤老闆,一邊是“土窯子、泥孩子、破廟子、爛路子”的弱勢羣體。面對這一活生生的對比,身爲一縣之長的張效彪心靈受到顫動。張效彪說:“之所以這樣做是想探索一條資源地區的和諧發展之路。”他認爲:“煤老闆是先富起來的羣體。最終應該帶動大家共同富裕。”
鄉寧縣委政府領導班子認爲,這樣做是充分利用煤炭資源的優勢,探索用工業經濟發展農業經濟的富農之路。2006年1月,張效彪在人民日報上發表了《工業反哺農業促進和諧發展》的文章,詳細闡述了他的觀點:工業反哺農業是實現工農互動、促進農業發展的必要途徑。實行工業反哺農業,讓現代工業以各種方式、各種途徑加大對農業的支持力度,可以有效緩解城鄉差距進一步擴大的矛盾,對統籌城鄉發展、改善農村面貌具有直接的幫助。
管頭鎮是鄉寧縣開展一礦一業一事活動以來搞得最有特色的一個。在全縣224平方公里的地域上,天然植被就佔了近85%,自然牧坡非常廣闊,鎮政府就決定利用這一得天獨厚的自然條件,迅速發展畜牧業,把它作爲煤炭接替產業來培育,帶動農民增致富。管頭鎮先後由煤炭企業拿出5000多萬元用於畜牧業發展,形成了八大養殖園區,15個養殖小區和一個年加工1500只羊、100頭牛的肉製品生產線,逐步形成了農業產業中心。
家住管頭鎮勝南灣村的王大爺以前就靠種幾畝玉米來維持生活,要說積蓄根本談不上,自從去年來到勝南灣礦投資建起的養殖園區養了20多頭牛後,日子就好了起來。“20多頭牛,一個月掙900多塊錢,總有個幹頭了,”王大爺說。鄉寧縣管頭鎮黨委書記王二虎認爲,這樣發展下去畜牧業將會成爲全鎮的特色產業、支柱產業,有一天煤炭挖盡的時候我們畜牧業將會成爲管頭鎮強鎮富民的最大產業。
該縣石窯村小學原來的校舍處於泥石流滑坡地段,舊校面積小、教室少,除了三四五年級的學生能在學校上課外,一二年級的學生只能呆在家裏。去年幾家煤礦共同投資450萬元重建了石窯村小學。
“一礦一業一事”活動開展兩年來,截止今年1月底,已興辦富民項目約200個,兩年來累計募集各種資金6.5億元,其中“一業”項目38個,投入3.5億元,形成了高天牧業、惠民養殖業和生物製品等非煤產業;“一事”項目104個,投入3個億,主要用於修路蓋房建校等,如打通鄉寧到臨汾市的斷山嶺隧道,投資約一個億,其中利用了許多捐款。據該縣領導介紹,目前縣裏正在籌備在3月初召開該活動的經貿工作會議。
爭議:殺富濟貧還是共同富裕?
鄉寧縣四大班子這一做法,在臨汾市引起很大爭議。有學者認爲這是一種大膽的探索和實踐。還有的理論界人士認爲這也是工業反哺農業的一種好形式。也有個別煤老闆對此很不理解,背後也有人罵張效彪是“殺富濟貧”,利用政府職權搞攤派,甚至有些法律界的人士說,鄉寧做法缺乏法律依據等等。
有關專家表示:“煤老闆致富有個人辛勤勞動和資本投入等原因,但最突出的是資源是國家的即全民的,但由於目前我國缺乏更完善的資源稅等,如對環境破壞、污染等均未徵稅費,因而挖煤利潤特別高,煤老闆應該補償社會和人民。”
鄉寧縣做法並非偶然,據臨汾市的一位副書記介紹說,其實在臨汾市的其它幾個縣也有類似做法。古縣從2003年就開始實施煤焦企業“綠化一座山、修好一條路、幫扶一個村”的“三個一工程”;蒲縣從2005年開始發動“百家企業辦實事”活動;浮山縣實施了“礦山稅費統徵”等等。
除了臨汾市,對這些做法的爭議擴大了更大的範圍。人們關心的問題集中在:大批的煤炭老闆在前兩年聚集了大筆資金,這對於山西來說無疑是一筆寶貴財富。如何引導這大批資金,提升山西的產業結構,同時也讓煤炭老闆除了煤炭以外,還能通過其他途徑讓財富得以延續增長,這是山西各級政府和煤炭老闆共同的課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