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李學剛正在向徒弟傳授拳法
|
“武術文化正在流失,傳統武術發展太難了”。面對記者,一名老拳師發出這樣的感慨。也許有一天,我們曾經引以爲豪的傳統武術,會慢慢走了樣。
李學剛先生是“吳式開門八極拳”的第八代傳人,如今,他已習武三十餘年了。李先生不僅經歷了天津“全民習武”的輝煌年代,也目睹瞭如今天津武術流失的現狀。他說,上世紀七八十年代,天津練武術的人特別多,每天早晨,成羣的武術愛好者都會來到公園,向師父學習武藝。這些愛好者中,既有白髮老人,也有不少年輕人。如今,公園裏幾乎看不到當年那樣繁榮的景象了,偶爾只能見到三三兩兩的老人,很難見到年輕人的身影。
一些老拳師認爲,如今,我國的傳統武術正在慢慢流失,傳統武術的生存環境也越來越困難。首先,練武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兒,需要持之以恆的精神,然而,因爲人們現在工作、學習太忙了,能夠堅持每天練武的人,正在逐漸減少。可以說,要是沒了羣衆基礎,再好的東西,也難以發揚流傳。其次,個別人學武不認真,加之練武時間短,這些人往往學不到武學的真正精髓,只是學到一招半式的花架子,他們掌握的動作,離傳統武術越來越遠。如果這些人再將身上的本事傳給後人,那麼,傳統武術文化就走味兒了。
天津武術20年少了7個流派
衆所周知,天津曾經是全國聞名的武術之鄉,一代宗師霍元甲,就是咱天津人。世人熟知的“迷蹤拳”,就是由霍元甲吸收各流派的精髓後,一手創造的。那麼,“迷蹤拳”到底還有沒有人在練呢?
帶着這些疑問,記者找到了霍元甲的第四代曾孫霍自正先生。霍先生說,他們這個大家族中,幾乎每個人都練過武術。“迷蹤拳不單單是一種拳法,而是包括霍家擒拿法、短打、霍家刀等。如今,這套拳譜還在,它包括各派武術精華,可謂出神入化、奧妙無窮,沒有深厚的武術功底根本練不了。所以,我這代人及我的下輩,都沒掌握迷蹤拳的。”
記者調查中發現,除迷蹤拳外,其他門派的武學精髓也在流失。從天津市武術運動協會了解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天津市有關部門曾經做過一次調查統計,那時,曾在本市廣泛傳播的拳種,包括少林、形意、八卦、八極、太極、通臂、劈掛、象形、蛇形、戳腳、翻子、燕青、五子、無極、攔手、三皇炮、螺旋拳、掌師門、太祖、周身會一、功力、迷蹤等22個。
然而,如今武術運動協會掌握的武術流派,已經由22個縮減至15個,像蛇形、燕青、五子、螺旋拳、掌師門、周身會一、迷蹤等7個流派的傳人,武術運動協會已經找不到他們的身影。
上世紀八十年代的調查資料顯示,當時這些拳種的代表人物,年齡都在60歲以上,甚至有些代表人物的年齡已超過80歲。也就是說,20多年後的今天,當年的代表人物,很多可能已經逝世。武術運動協會的工作人員分析,這一原因,可能是拳種流失的主要因素之一。第二,由於個別拳法門派的弟子相對較少,一旦代表人物過世,有些弟子難以承擔重任。第三,由於個別門派缺少完整的拳譜,而老師父傳武的方式,仍是言傳身教這樣的老辦法,一旦老師父逝世,該門派的武學就難以繼承發展。
新報聯手武術運動協會“搶救”津門武術
“武術和京劇、書畫一樣,都是中華民族的寶貴財富,都需要得到保護。”天津市武術運動協會副祕書長郭秀英這樣認爲。郭老師說,目前,該協會已經開始着手進行“搶救”傳統武術文化的工作。該協會準備根據門派、拳法的區別,分別設置單項研究會,以便各門派之間能夠相互交流、相互切磋、以武會友等。
爲了保護武術文化,新報將聯手武術運動協會,廣泛徵集市民手中保存的老拳譜、老書稿、老照片等。如果您手中有這些老物件,又覺得憑一人之力,很難將拳法傳下去,那麼,您可以將其送到武術運動協會,相關專家將負責整理、編纂,以便這門拳法不會流失。如果您所屬的門派已經和武術協會失去聯繫,您可以儘快通過新報,與武術協會重新取得聯繫,以便武術協會工作人員能夠幫助您的門派發揚光大。另外,如果您掌握其他絕活兒,武術協會也將幫助您保護好這門絕活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