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專家解讀14部門關於大學生就業新政策
由中組部、教育部、勞動和社會保障部等14部門日前聯合下發的《關於切實做好2006年普通高等學校畢業生就業工作的通知》引起社會各界關注。業內專家指出,此舉顯示出中國政府把大學生就業真正納入了勞動力市場體系的宏觀調控中,它使目前正在推行的積極的就業政策進一步得到完善。
中國社會科學院人口與勞動經濟研究所副所長張車偉指出:『大學生就業問題目前已經成為我國勞動力市場上最嚴峻的問題』。他認為,雖然『民工荒』在不時侵擾著部分地區,但那畢竟是通過提高工資等手段就可以解決的。但大學生就業難的問題卻綜合了當前就業、教育等領域的一系列深層次矛盾,解決起來要棘手得多。據媒體報道,今年全國普通高校畢業生達413萬人,畢業人數比去年多70多萬。
此次《通知》中首次明確提出,有就業願望的應屆畢業生9月1日後仍未就業的,可到入學前戶籍所在城市或縣勞動保障部門辦理失業登記;高校畢業生因短期無法就業或就業後生活仍有困難的,民政部門要及時按照有關規定提供最低生活保障或臨時救助。
張車偉分析,把大學生納入到失業保險范圍內,對於沒有繳納失業保險金的大學生來說,畢業後能夠享受失業保險,這與長期以來社會保障建設的成果緊密相關。據了解,過去我國領取失業保險的群體主要是下崗失業人員,近兩年來隨著國有企業改革遺留的歷史問題逐步緩解,失業保險基金有所盈餘,因此纔能在整體經濟持續發展、財政餘力增強的情況下惠及更多的就業困難群體。
值得一提的是,《通知》要求,對用人單位跨地區聘用的高校畢業生,省會城市、副省級城市、地級市應取消落戶限制,簡化有關手續。對此,張車偉指出,幾年來一些地方已經陸續提及『拆除戶籍障礙』,此次政策再次強調它的重要性,體現了對這一問題的指導性原則。但究竟如何使指導意見真正落實到位,還需要相關部門和各地進一步出臺具體措施。
另外,《通知》強調,各省級政府有關部門要適當控制高等學校招生增長幅度,相對穩定招生規模。對此,有學者認為,針對勞動力市場的現狀,目前除了控制高校招生規模外,還應當在招生計劃和勞動力市場監測之間建立一個固定的溝通機制,以解決大學生能力和培養方向與勞動力市場之間存在的差異。而目前招生仍然是計劃經濟的產物,未能及時跟上勞動力市場的變化。改善勞動力市場的結構矛盾,應當在招生計劃的制定環節就有所體現。
去年年底以來,我國政府發布了《國務院關於進一步加強就業再就業工作的通知》及一系列配套文件。觀察家指出,與過去相比,這一階段在提出繼續作好下崗失業人員再就業問題的同時,明確指出要繼續做好高校畢業生、進城務工人員和被征地農民的就業和再就業工作。這意味著政府在勞動力市場政策方面開始顧及其他就業困難群體的問題,使就業政策向社會公正所要求的『普惠制』邁出了一大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