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陳水扁下令讓臺軍方逐步拆除全臺營區內100多座蔣介石、蔣經國銅像,引發爭議。在桃園縣大溪鎮的慈湖紀念雕塑公園內,數十尊從各處移來的蔣介石雕像浸洇在細雨中。
臺軍最近出版新書,揭開當年所謂『自立反攻』大陸的秘密,訪問參與計劃的15位『將軍』,透露蔣介石父子曾幾度試圖展開行動,但為美國反對。該計劃在1965年海戰失利後重挫。
據即將在7月2日出版的香港《亞洲周刊》報道,書中說,蔣介石撤守臺灣25年,年年都想反攻大陸。蔣介石親自指導國軍研擬『自立反攻』戰略計劃,並於1961年4月1日成立主導反攻大陸的『國光計劃室』,此項最高機密活躍於整個60年代,而於1972年7月20日裁撤。
臺軍方史政編譯局最近出版了《塵封的作戰計劃:國光計劃——口述歷史》,引起海內外的高度重視。這本書訪問了當年親身參與所謂『國光計劃』的15位將領和2位上校,詳述他們所經歷的『國光計劃』。
『國光計劃』初期編制人員達207人,1967年12月1日縮編為105人,參與作業的人員皆為三軍之精英。這群精英擬定了26項『反攻大陸』作戰計劃,參謀研究方案計有216種,當局向蔣介石口頭陳述了97次的研究報告。『國光計劃』擬定的『反攻大陸』作戰計劃依不同性質分為五大類︰『敵前登陸計劃』、『敵後特戰計劃』、『敵前襲擊計劃』、『乘勢反攻計劃』、『應援抗暴計劃』、並藉兵棋推演以及緊縮裝載、快速下卸、商船艤裝、渡海測驗、空降多載等實兵演練,以驗證反攻計劃之可行性與適應性。
據了解,臺灣當局除了秘密進行『自立反攻』的『國光計劃』之外,另外為了爭取美援,由餘伯泉主持美臺聯合反攻大陸的『巨光計劃』。據當年主持『國光計劃』10年的朱元琮說,『巨光計劃』只是蔣介石為應付美國的一種策略,一方面掩飾了『國光計劃』,一方面爭取更多美援。蔣介石真正放在心上、念茲在茲的是『國光計劃』。
據肯尼迪時代擔任美國國務院情報及研究局局長(後出任遠東事務助卿)的希斯曼(Roger Hilsman)在回憶錄中說,蔣介石和蔣經國父子曾向美國施加強大壓力,要求支持他們『打回大陸去』。那一年是1962年。
畢業於西點軍校的希斯曼一直懷疑臺北方面所說的大陸同胞會配合臺軍對付大陸的說法。1962年3月初,美國國務院在馬尼拉召開駐亞太使節會議,由遠東事務助卿哈裡曼主持。做過駐蘇大使和紐約州長的哈裡曼(W.Averell Harriman)派遣希斯曼到臺北,探聽反攻大陸的虛實。
希斯曼一抵臺北松山軍用機場即直接奔至蔣經國辦公室。蔣經國引用大量敵後情報向希斯曼說明『大陸同胞渴望王師回大陸』,並陳述准備在1962年虎年反攻大陸的理由。但希斯曼認為反攻大陸問題並不像蔣經國所說的那樣單純。
而蔣氏父子對美國的勸阻,並不感到灰心和氣餒。據華府於1998年8月解密的機密文件顯示,蔣介石曾於1965年越戰昇高時,向美提出國軍反攻大陸以支持越戰美軍的計劃,但遭五角大樓參謀首長聯席會議的反對而未成。由於美國的堅決反對,蔣介石的計劃終成泡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