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果您最近想買臺數碼相機,那麼首先要做的是不是先在報紙、雜誌或網絡上搜羅一番,反覆研究各個品牌、型號甚至出廠批次,看看孰優孰劣?要是買空調呢,是否也要全面“掃描”市場、反覆對比價格、充分研究功能,而不敢輕信某個品牌促銷員的“熱情推薦”?記者在採訪大量消費者後瞭解到,他們中的大多數都對如今的“消費體驗”有着類似的感受———累!
概念太亂,陷阱太多
“超大屏幕”、“純平板享受”、“全數字兼容”……看到這些字眼,對於一位打算購買平板電視的消費者來說,確實誘惑十足,但是仔細解讀一下,商家主推的這些賣點卻很不實在。“超大屏幕”有多大?“數字兼容”是否等同“數字電視”?“純平板”是液晶還是等離子?如果購買時不問清楚了,還真有可能遭遇“模糊消費”,多花冤枉錢。實際上,購物之前充分了解行情,本來無可厚非,但據瞭解,很多消費者貨比三家都實屬無奈之舉。因爲如果僅僅按照商家的宣傳來判斷產品的優劣,很難做出正確的選擇。“概念太亂,陷阱太多!”一位正在選購空調的消費者說,“這幾天逛市場,手裏攢了一大堆宣傳材料,但不是宣稱如何綠色環保就是號稱多麼節能省電,沒有不說自己好的,真正有幫助的介紹和推薦卻很少!”這位消費者稱,他本來想給臥室裝一臺小功率的空調,並沒什麼特殊的需求,可是在三家家電賣場卻得到了四五種方案,本來一千多元能解決的問題,商家最高的消費建議竟然達到三千多元。用消費者的話說,這樣的導購實在是有點過分了。
消費者被迫成“專家”
商家有誤導之嫌,顧客只好自己想辦法。消費者徐先生被身邊的朋友稱作“行家”,很多人買“大件”之前都要向他諮詢一番。數碼產品的什麼“光學變焦”、“CCD規格”、“非球面鏡頭”,平板電視的“梳狀濾波器”、“HDMI端子”、“數字串色抑制”,甚至是服裝的“染色牢度”、“收縮率”、“全掌防震氣墊”,食品中的“山梨酸鉀”、“巴氏滅菌”、“益生菌”等各種五花八門的概念全都如數家珍,購買相關產品的時候,哪些指標重要,哪些概念無所謂,都非常清楚。接受記者採訪時徐先生表示,成爲“消費專家”應該是被迫的。因爲時下的消費市場還沒有形成一個完全讓消費者輕鬆購物的環境,或者說商家的導購併不能真正滿足顧客的實際需求,所以說買東西特別是買價值比較高或直接關係到身體健康的商品時,要想達到明白消費、理性購物,就不得不事先仔細研究,免得到了賣場裏被促銷員“牽着鼻子走”。
誠信環境何日“登場”
前些天,本市的一家數碼賣場又推出了“放心購物”的主題促銷活動,按照商家的解釋,也是希望通過促銷聯合生產廠家共同爲消費者營造一個誠信的環境。但是記者在採訪中發現,響應賣場活動主題的商家不在少數,但是能夠拿出實實在在舉措的卻少之又少。
走進賣場撲面而來的,還是虛虛實實的“優惠報價”,甚至是強拉硬拽的“裝機推薦”。用消費者的話說,很多商家嘴裏說的是誠信,但是推銷起產品來,又都不外乎雲山霧罩、誤導消費的伎倆。從事市場營銷研究的專家接受採訪時分析說,讓消費者從“辛苦”的購物體驗中釋放出來,需要整個市場的多方促進。一個真正誠信的消費環境,無論對消費者還是商家、廠家,都是一種良性的循環。輕鬆消費不再成爲奢望的時候,也將是消費市場全面提升檔次、走向成熟的時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