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實地考察
二七塔具備“變身”條件
有消息說,號稱“中國魔王”的魔幻大師汪其魔,7月15日晚完成了對鄭州二七塔的實地考察、論證和數據測算,認爲二七塔已經具備表演所需的條件,完成“變身”沒有任何問題。
屆時,吉尼斯上海總部認證官和中央電視臺均將到場見證表演。
汪其魔是江蘇連雲港其魔魔術藝術團團長,曾以“魔櫃變十二仙”、“多劍穿身”等享譽國內。今年6月17日,汪其魔在連雲港連島海濱浴場進行了一場“海上大變飛機”的魔幻表演,並創下了一項吉尼斯世界紀錄。
報道說,6月17日上午11時許,身着白色燕尾服的汪其魔靈巧地揮動着手臂,忽然,600平方米左右的舞臺中央赫然出現一架長30米,重2.5噸的客機,接着,從機艙內走下一行靚麗的空姐,隨後,汪其魔手杖一揮,飛機頓時從舞臺上消失得無影無蹤,接着穩穩“降落”在距離沙灘幾百米的海面上……
這場表演,讓汪其魔聲譽大增,也讓負責活動籌劃的上海某策劃公司充滿了信心。
活動設想
現場利用20噸鋼材、500多盞燈
“我們跟西安的大雁塔還有南京的景點都進行了接觸,最後選擇了鄭州的二七紀念塔,作爲汪先生再次表演魔幻表演的主場,目的是爲了證明,大衛·科波菲爾能做到的,中國人同樣可以做到。”7月17日下午,負責活動籌劃的上海某公司副總李寧告訴記者。
對於之前網絡上流傳的“大變飛機”露出破綻的說法,李寧認爲,“汪先生的表演經過了數次試驗,不是模仿國外,而是一種獨創。在二七塔的表演不會出現這樣的紕漏。”
按照活動策劃者的設想,整個演出現場,就圍繞在二七塔旁邊。現場將利用20噸鋼材,以及聚光燈、折射燈、鐳射燈等在內的500多盞燈。
技術方面,也已經從多個方面進行了籌劃,組織了上百人的保障隊伍,分別從燈光、技術、安全等角度進行了探討,保障現場觀衆、塔身和表演者本人的安全。在交通方面,也不會對二七廣場造成嚴重擁堵。
策劃者認爲,“屆時,整個二七廣場都將目睹一場超越大衛·科波菲爾的神奇表演。”
策劃者說
正嘗試獲得鄭州官方支持
二七紀念塔是鄭州市的重要標誌,是河南省極具代表性的標誌性建築,具有特定的歷史意義和文化意義。上世紀20年代“二七大罷工”和80年代末中國商界著名的“二七商戰”就發生在這裏。
“中國魔王”大變“二七紀念塔”,被策劃者視爲打造“品牌河南”、打造鄭州“國際化大都市”的嘗試,是一次提高鄭州城市影響力、提升城市形象的絕好契機。
活動策劃者李寧告訴記者,此次活動,正嘗試獲得鄭州市官方的支持,並跟二七紀念塔的管理部門達成合作意向。
活動策劃者的設想是,如果此次活動成功,接下來會考慮在黃河遊覽區以及紫荊山路的某個大廈樓頂,表演飛機停靠的魔幻藝術。
二七塔管理方
尚不知情,表演想法荒唐可笑
不過出乎意料的是,對於這場吸引眼球的表演,鄭州二七紀念館和二七紀念塔的管理者卻表示:他們絲毫不知情。
鄭州二七紀念館館長告訴記者,主辦方的這個想法,是荒唐和可笑的。目前,他們沒有跟任何人合作舉辦類似表演的打算。
二七紀念塔支部書記劉女士也一口否認此次表演的可能性。她說:“二七紀念塔是全國文物保護單位,日前又被評爲全國愛國主義教育基地,怎麼可能允許這樣的演出二七塔出現?這是活動方一廂情願的想法。這個消息,跟某景區要以兩億元人民幣收購二七塔的新聞一樣,是空穴來風。”
市民觀點
表演很有吸引力,能提升建築物形象
儘管活動沒有確定,“大變二七塔”的消息,還是讓想看熱鬧的市民覺得好奇。鄭州市綠化處的弓先生認爲:“能在家門口看到神奇的魔術表演,對我們全家是很有吸引力的。”
“單純地從魔幻的角度看,能夠利用聲、光、電等手段,製造出類似大衛·科波菲爾的神奇幻境,不僅具有很強的視覺效果,有助於表演大師成名,就是對於建築物的形象提升,也是比較有利的。”
被稱作世界“造夢人”的大衛·科波菲爾,是藉助知名建築一舉成名的典型代表。
1981年,他在衆目睽睽之下把一架重達7噸的噴氣式戰鬥機變得無影無蹤,
1983年,在衆多現場觀衆及5000萬電視觀衆(現場直播)的注視下,美國紐約的“自由女神像”在他的魔杖下消失得無影無蹤,1986年,大衛來到中國,在衆目睽睽之下神奇地從萬里長城中穿牆而過。
大衛從此在中國聲名顯赫。跟他一起出現的“表演道具”,也就此愈發深入人心。
但是,這種演出在文物保護者眼裏,還是面臨諸多的問題。
文物局
表演難免對文物造成影響,須層層報批
鄭州市文物管理局文物處嚴先生說:“如果是單純地藉助文物的背景、建築,進行拍攝等活動,那麼這種商業合作模式是可以的。要是商業演出和文物保護單位合作,首先必須保證一個前提,保證不能對文物有任何的損害。而且,還要根據文物保護的相應級別,向文物管理部門逐級申報。”
嚴先生認爲,二七塔是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還面臨着一個首要問題,就是如何解決全國文物保護單位、紅色教育基地和商業演出的矛盾。
“即便這些都考慮到了,把二七塔消失的魔幻表演,不管採取什麼手段,肯定要在旁邊施工、設置有關道具,這樣依舊難免對文物本身造成不良影響。”
“這些消費意識正是商家需要的。從中也凸顯出了商業活動的‘傍大款’的‘貼片思維’。”鄭州市營銷專家朱先生如此認爲。鄭州市民汪海文則質疑此次活動的最終收益,“活動帶來的眼球注意力肯定是商業炒作的終極目的,也只有在這個時候,商家才能獲得商業利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