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200年一遇的山洪襲來,他最早警醒,他沒有跑向二三十米外的後山,而是衝上屋頂在暴雨中呼吼:“起牀啊!快跑!大水來啦!”
當肆虐的山洪可能沖垮他住的土樓,他從二樓小窗跳下,扳斷一樓的窗欄,站在急流中將屋裏18位老人婦孺救出,自己卻體力不支被巨浪吞噬。
他,就是有50年黨齡的74歲老人王樹先。
這些天來,閩西永定縣撫市鎮裏興村村民還在回憶着6月18日王樹先捨己救人的情景,回憶着這位“一輩子做好事”的老共產黨員生平的點點滴滴。6月27日,前來慰問災民的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說,我記住了王樹先這個名字。王樹先在危難時刻表現了一個共產黨員的優秀品格,他無私奉獻熱愛羣衆的精神長存,他是我們學習的榜樣。
爲救人,他一次次放棄唾手可得的逃生機會
6月18日清晨5時許,住在客家土樓篤慶樓的王樹先早早起了牀。窗外暴雨如注,雷電交加,他急忙下樓清溝堵水。然而這次山洪來勢格外兇猛,很快在溪邊的篤慶樓和隔壁的漢興樓之間形成湍流,一浪一浪往上躥,嚴重威脅着土樓的安全。
王樹先往樓上衝,叫醒左鄰右舍,又衝上屋頂呼喊,喚醒其他村民。村幹部也隨之高呼:“快往高處疏散,東西不要去拿!”村民在睡夢中驚醒,慌亂地跑向後山。
洪水很快漲過膝,篤慶樓門外一片汪洋。王樹先奮力鑽出二樓小窗,跳到樓下。他沒有逃生,而是果斷地扳斷一樓的窗欄,一手扶住窗框,一手將樓內小孩、老人、婦女拖出來。
水越來越急,越漲越高。王樹先最後救出自己的妻子蘭珍時,已精疲力竭。但他看到另一幢樓上還有3位老人求救,便毫不猶豫地扳住另一扇窗戶想衝過去,這時,6時30分許,一股巨浪將他捲走。緊接着,漢興樓塌了,篤慶樓也坍了大半。兩棟樓裏的132名村民除4人外全部得以逃生。
就在不遠處的土墩上,獲救村民眼睜睜地看着王樹先瞬間失去蹤影,悲痛萬分。次日中午,人們在永定河城郊鄉東溪河段找到了他的遺體。
是金子任何時候都要閃光
王樹先出身貧寒,1951年加入中國人民解放軍,參加過剿匪鬥爭。1953年起,他先後駐紮同安大嶝島和連江黃岐半島,和戰友們一道披荊斬棘,風餐露宿,一步步升任中尉副連長。13年軍旅生涯,他先後立二等功1次、三等功5次,受師團營嘉獎多次。
王樹先精心保存了立功受獎的證書、獎狀、獎章和一套軍裝。1964年,他復員回鄉,他在一本抄寫工整的《自傳》中寫道:“回到家鄉要完全放下自己原來的幹部架子,做一切人們能做的事情。”
他任生產隊會計,一干就是11年。當年的支部書記王淮喜回想起上個世紀70年代大隊乾的修村道、建水庫、蓋學校三件大事,動情地說:“沒有王樹先這樣的黨員事事起帶頭作用,這些事都做不起來。”當年修村道要穿過王姓祖祠,村小學又要建在祖祠旁,許多王姓族人認爲這會破壞風水。王樹先挨家挨戶做同宗父老兄弟的思想工作。如今裏興村小學綠草如茵,柏樹森森,成了炎熱的暑期安置災民的最佳場所。
王樹先見多識廣,在大隊率先引進抽水機灌溉,率先辦糧食和米粉加工廠。當年碾米機由殘疾人王家衛看管,不僅解決了王家衛的生計,還讓他娶妻生子。王淮喜說,王樹先是個好當家,賬目清清楚楚,年初做好預算,年終公開結算。他有5個孩子,生活困難,但領救濟時,總是想到更困難的羣衆。1975年春,王淮喜特意留了50公斤回銷糧指標給王樹先,王樹先照樣是那句話:“村裏比我困難的羣衆還很多,這糧應該給他們。”
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
改革開放後,王樹先沒有再擔任村幹部,但村裏修路、建橋等公益事業,都離不開他的積極參與。他既負責籌資,又負責財務,既負責驗貨,又負責監工,不計報酬,任勞任怨。“凡是對人民羣衆有利的事情,他就義無反顧地帶頭幹。”村民吳平華說。“他熱心公事,什麼事都管得很好。”村民姜華娘說。
去年12月,侄子王忠文想出錢替王樹先裝修一下破舊的房子,王樹先建議他把錢拿出來修橋,結果王忠文捐了1萬多元。王樹先自己捐出2000元,又讓孩子帶頭捐資,然後再走家串戶募款。不到半個月這座投資3萬多元的小橋就建好了,解決了村民出行的大問題。這次特大洪災沖毀了村裏好幾座橋,唯有這座小橋橋身完好無損。
村民們說,王樹先爲人正直,辦事公道,是德高望重的義務調解員。鄰里間發生了糾紛,宗族間產生了矛盾,兄弟間有了隔閡,婆媳間有了嫌隙,他總是儘量調解,營造團結和諧的氛圍。
裏興村溪邊,斷壁殘垣,遍地狼藉。6日,記者見到一些原先居住在篤慶樓、漢興樓的村民,他們情不自禁地談起王樹先。“我們這裏以前是很乾淨的,裏裏外外都由他打掃”“他每天幫我們做家務,要幫忙煮飯煮菜,叫一聲就行了”“我們20多戶人有事都找到他,大家和睦相處,不會爭吵,房間不用鎖,從不丟東西”“孩子的玩具壞了都是他修”……
84歲的孤寡老人吳桂英叫王樹先“弟弟”。她哭着說,我從沒見過這麼大的洪水,“弟弟”把我救出來,又去救別人。“弟弟”平時幫我煮飯煮菜,幫我抽水提水,生病了幫我拿藥。連日來,吳桂英一想起王樹先,就難過得吃不下飯。她常常到王樹先的墳前,思念這位比親弟弟還親的“弟弟”。(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