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昨天,市政協副主席韓汝琦以及部分政協委員與市規劃委、市建委、市文物局等單位負責人就本市地下文物保護工作進行座談。據介紹,截至目前,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共發現不同時期的古墓350餘座,市文研所爲保護亦莊一帶的地下文化遺產,已在該地區設立了文物考古工作站。
市文研所從2003年到今年對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勘探面積100餘萬平方米,在亦莊經濟技術開發區69、79、80、81、89等地塊以及新鳳河路、博興路等地現已清理古代墓葬350餘座,分屬戰國、漢、唐、遼、金、明、清等7個不同歷史時期的古墓羣,出土文物1200餘件。發掘的墓葬以漢墓和唐墓爲主。
據介紹,350餘座古墓對研究各朝代的喪葬習俗提供了依據。如各朝代的墓葬結構存在很大差異,漢墓均爲磚室結構,墓室爲長方形,規模宏大。唐代規模相對變小,由多室改成一室,墓道爲臺階式。遼墓中室內則砌有仿木結構的門、窗、柱、桌椅等,比唐代更爲華麗,出土的瓷器也較精美,從製作上較唐代有明顯的進步。
另外,市文物局局長孔繁峙在會上還向委員介紹了南水北調工程中地下文物的保護工作,南水北調中線工程北京段長約80公里,市文物研究所對全線進行了考古調查勘探,共發現古墓97座,經過考古發掘,出土文物超過1000件,考古發掘了3萬平方米。目前已完成了南正、丁家窪、前後朱各莊等遺址的考古發掘工作。
王金魯委員表示,北京正處於經濟快速發展的時期,工程建設數量龐大,在施工中常出現發現地下文物的情況,由於施工單位缺乏文物保護意識,給一些珍貴的文化遺產造成了難以彌補的損失。“加強地下文物的保護已經刻不容緩。”宋大川、匡國良等委員呼籲政府有關部門立即行動起來,制定保護地下文物的相應法律法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