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天津的路難走”,這往往是天津留給外地人的第一印象。天津因此有了“大農村”的“雅號”,這也讓天津坐失了很多良機。
十幾年來,有了切膚之痛的天津,在基礎設施建設上做足了文章。
“十五”期間,天津市完成城市基礎設施投資1350億元,比“九五”期間增長1倍。其中,市政公用基礎設施完成投資736億元,是“九五”期間的1.9倍,投資比重佔全市固定資產投資的13.8%。
正是這上千億的資金投入,爲濱海新區發展奠定了厚實的基礎。
近幾年,天津全面啓動了海河兩岸綜合開發道路、橋樑等基礎設施建設工程。截止2005年底,天津城市道路長度達到4384.3公里,道路面積6130.6萬平方米,分別比“九五”末期增加776.3公里和1962.9萬平方米,人均道路面積達到10.5平方米。
道路縮短了濱海新區對外開放的距離,“十五”期間,爲濱海新區發展服務的北通道、南通道基本建成,一個通達三北和華東,服務環渤海和濱海新區的現代大交通體系正在初步形成。如今,天津高速公路通車裏程已經達到603公里,比“九五”末的305公里翻了近一番。
在國家賦予的濱海新區的定位中,還有一條是“宜居的生態城區”。
這並非空穴來風。要發展更要宜居,天津的基礎設施建設一直都沒有偏離這個基本點。
天津市區有十多條二級河道,過去臨河的住戶夏天很少開窗戶,河水又黑又臭,環境髒亂不堪。2000年,天津開始對二級河道進行改造,先後改造了津河、衛津河、復興河、月牙河等12條二級河道,整修了沿河道路和橋樑,鋪設了雨、污水管道,新增了沿河綠地,建成區綠化覆蓋率達到36.7%,人均綠地8.8平方米。
“十五”期間天津市建設了濱海新區、市區北半環天然氣幹線、靜海天然氣輸配工程,更新改造燃氣管網。2005年,天然氣年供氣量達到6.8億立方米,全市居民用氣普及率達到98.6%;續建並完成楊柳青、東麗湖、靜海等自來水管線工程,更新自來水管網,改造芥園水廠,建設新開河水廠污泥處理項目,2005年底供水綜合生產能力達到339萬立方米/日,人均生活用水量126升/日。城市供水範圍進一步擴大,已經覆蓋中心城區、濱海新區和靜海、津南、西青、東麗湖等地區。
城市居民住宅的供熱面積則由2000年的4558萬平方米,增加到2005年的12441萬平方米,集中供熱普及率達到83.2%,比“九五”末期提高了25.5個百分點。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