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
山西運城市自7月13日發現首例乙腦病例至今,已報告感染病例69例,其中死亡18例,目前防治工作在緊張有序地進行。專家指出,全市乙腦疫情雖已得到有效控制,但由於運城市在7、8、9月多雨高溫,利於蚊蟲滋生傳播乙腦疫情,預計9月底之前全市疫情狀況纔有可能得到緩解,目前仍不能掉以輕心。
記者在山西運城市采訪乙腦疫情時發現,在此次乙腦疫情中,我國農村缺乏健全、完善的公共衛生防疫系統,基層醫療機構流行病監測設備嚴重短缺、一些醫護人員診斷能力不強等隱患再次逐一顯現,疫情防控中暴露出的一系列問題警示各級政府和有關部門應盡快完善基層流行病預防控制體系,及早研究和建立新形勢下農村流行性疾病防控長效機制。
醫護人員只能通過目測對病例樣本進行常規檢查
在運城市采訪期間,記者多次聽到來自稷山、永濟等疫情縣市的醫院負責人反映,受檢驗設備、試劑和人員素質所限,基層醫院通過化驗室確診乙腦疫情存在困難,醫護人員多只能通過目測對病例樣本進行常規檢查,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對病例的病情診斷和救治延緩。
這次運城市有九個縣區出現乙腦疫情,其中臨猗縣疫情最為嚴重。臨猗縣醫院化驗室李曉蓮對記者說,醫院目前只具備做乙腦常規化驗的能力,即通過對病例樣本進行外觀觀察,病例血液樣本和腦積液樣本的進一步化驗則需要送往市疾控中心。
在運城指導乙腦防治的中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病毒所副所長梁國棟告訴記者,這次運城市乙腦疫情發生後,一些縣區因疫情檢測設備、儀器和試劑嚴重缺乏,導致疫情檢測受限,醫護人員多只能通過對病例的實驗室檢驗結果進行目測。鑒於目前運城市各縣市對乙腦的確診和救治普遍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當地衛生部門要求全市所有乙腦病例采集樣本要統一送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進行檢測。
據記者向山西省衛生部門了解,山西的農村人口佔全省人口的2/3,但享受的醫療衛生資源卻不到20%;在全省村一級醫療單位的從業人員中,本科學歷者僅佔0.2%,大專學歷者佔3%,中專學歷者佔18.8%,無專業學歷者高達78%。即使鄉鎮一級3.2萬名衛生人員中,無專業學歷者也佔到40.9%;目前全省50%以上的鄉鎮醫院缺少心電圖機和X光機,70%的醫院沒有常規的檢驗設備。
農民看病貴、就醫難仍未解決
運城市衛生局副局長呂栓過對記者說,此次乙腦發病人群全部來自農村,按照我國現有疫苗接種程序規定,0至15歲少兒享受乙腦疫苗免費接種,成人不享受免費接種。按照一次接種花費12元計算,三次接種要花費36元。這樣的價格對於農村百姓來說並不低廉。因此多數農村成年人為省錢不進行預防性接種。
此外,據記者了解,此次乙腦比以往致死率高出多倍,除有些高齡患者本身有腦梗塞等基礎性疾病外,還在於家裡太窮,自己放棄了治療。
臨猗縣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宋志宏告訴記者,由於乙腦疫苗接種收費相對較高,以往完成農村接種乙腦疫苗非常困難,疾控部門只能對群眾展開健康教育,讓群眾意識到接種的必要性。宋志宏告訴記者,8月9日臨猗縣曾從運城市疾控中心調回8000人份疫苗,這部分疫苗非國家免費部分,每人接種需要花費28元,在接種過程中便遇到了較大阻力。
記者了解到,目前大部分農村醫療衛生條件差,農民看病貴、就醫難的問題還沒有解決。農民患病在當地得不到有效治療,要到外地或大醫院就診,不僅造成了看病困難,也增加了農民的經濟負擔。目前,農村尚未建立起規范的醫療保障制度,正在試點的農村新型合作醫療只能滿足少數農民的需求,而且籌資水平不高,保障能力不強。多數鄉鎮衛生院處在『空殼』狀態,很少有人光顧,以至於在農村出現『小病忍,大病橕,得了絕癥等死臨』的現象。
鑒於此次疫情救治過程中出現患者因經濟問題放棄住院治療的現象,運城市政府已經決定對全市乙腦危重病例進行免費救治。同時規定,目前在院救治的病人如果費用支付有困難,也將免費接受救治。
『連人都不來的地方,更別說是人纔了』
長期關注農村醫療的太原市衛生局農衛處處長魏玉華說,近年來,農村衛生狀況有了一定改善,但從總體上看,農村衛生基礎工作仍比較薄弱,特別是資金投入不足、衛生人纔匱乏、基礎設施落後等因素,致使農民看病難、看病貴的問題依舊存在。
太原市陽曲縣泥屯鎮岔上鄉中心衛生院兩名鄉村醫生的處境,代表了鄉村醫生的生活和工作狀況。
楊智榮是岔上鄉中心衛生院院長,他的辦公室僅有五平方米大小。一張上個世紀80年代的診床,一張單人床,兩把木椅,加上一個寫字臺將整個院長辦公室佔滿。院裡的十四五間房間,用於醫療的僅有兩個房間。他說,岔上鄉中心衛生院的條件在整個陽曲縣屬於中等偏下水平。
楊智榮說,雖然行政隸屬於太原市,但地處偏僻的泥屯鎮岔上鄉衛生院同樣被『農村醫療人纔匱乏』這個老問題困擾。楊智榮告訴記者,衛生院共有六個人的編制,實際上班的只有他和原來的老院長王貴全兩個。『連人都不來的地方,更別說人纔了。』
老院長王貴全說的是另一個問題——收入:按照工資制度規定,他每月的工資是1144元,但因為財政沒錢,實際發放的工資只是457.6元;而楊智榮更少,只有399.2元。
據楊智榮介紹,一次,縣裡給岔上鄉衛生院派了一名大學生來當醫生,但到村裡看了一下就走了。楊智榮說,他很理解那些走了的和害怕來的大學畢業生,因為在太原開診所收入肯定要高得多。老院長王貴全也說,前些年分配來不少大學生,可沒乾多久就跑了,不是因為這裡沒有病人,主要就是待遇問題。
太原市衛生專家指出,現今制約農村衛生事業發展有幾大瓶頸:
用於農村衛生經費投入不足,政策落實難度較大。近幾年來,太原市每年的農村衛生事業經費遠遠低於同期財政經常性支出的增長幅度。有些縣(市、區)財政給鄉鎮衛生院補助只佔人員工資的40%,與市委、市政府要求的60%相差較遠。鄉鎮衛生院、村衛生所醫務人員基本生活都無法保障,又怎能留住人纔。
農村衛生人員素質偏低,醫技人纔短缺。據統計,太原市有1013個行政村,898所村衛生室,鄉村醫生1590名。鄉村醫生中,大學本科學歷的僅有兩人,具有大專學歷的有50人,具有中專學歷的有418人,不具備專業學歷的高達1068人。 農村衛生資源總量不足,設施簡陋,且醫療衛生資源配置不合理。目前,太原市醫療衛生資源83%集中在城市大醫院,農村醫療衛生資源嚴重不足,且條件差、設備少、水平低,農民患病在當地難以得到有效治療。全市54個鄉鎮衛生院X光機、心電圖機、B超的普及率分別為63%、44%、50%。
農村防疫不能『財神跟著瘟神走』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盡管非典以後各級政府加強了公共衛生防疫系統的建設,但實際上在農村並沒有多少改觀。臨猗等縣的基層疾控部門反映,防疫部門是『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平時應該是被養的,但現在財政支橕不了這些在緊急事件發生的時候纔需要的部門,許多時候不到疾病蔓延就沒有財力上的投入。疫情一過去,資金馬上也斷線,『財神跟著瘟神走』。
由於得不到足夠的財政撥款,很多縣及縣以下防疫機構已經多年沒有更新化驗儀器,有些連給職工發工資也困難。在這種條件下,讓他們控制傳染病和流行病,實在是趕鴨子上架。為了生存,一些衛生防疫機構想方設法自籌資金,相當多的保健站不得不把主要精力用於開展門診、住院等有償服務;而衛生防疫站則以『衛生監督』的名義靠罰款收入度日,使預防和控制大規模疫情的能力急劇下降,農村地區離建立起真正高效的公共衛生系統還相距甚遠。
此次疫情發生後,運城市可以用於應急接種的疫苗儲備告急。運城市從太原緊急調運乙腦疫苗40萬份,但由於缺乏統一的協調組織,造成疫苗運送環節不暢。乙腦疫苗的儲存溫度需保持在二攝氏度至八攝氏度之間,常溫下六小時以內可確保藥效。但記者在臨猗縣疾控中心乙腦疫苗卸載現場看到,由於時間上缺乏統籌安排,現場沒有冷藏車輛等候將疫苗送往距離遠的鄉鎮,也沒有附近鄉鎮的人來領取疫苗。當天臨猗縣高溫至40攝氏度,不知在這樣的工作節奏下疫苗的藥效能否得以保證。
記者采訪中了解到,運城市是乙腦疫源地,往年均有病例發生。梁國棟告訴記者,像乙腦這樣的病,目前沒有特效藥,關鍵是要做好預防工作,一是接種疫苗,二是搞好衛生。此次乙腦病例全部來自農村,就是這兩項工作沒做好。
梁國棟說,有專家以前估算過,在預防上投入一元錢就可以在看病上少花126元,所以公共衛生體系亟待高度重視。過去人們一直是堅持預防為主,現在把以前的一些好傳統丟了。總結歷史經驗,農村還是要搞全民愛國衛生運動,還是要以預防為主,要進行經常性的健康教育和講衛生活動,對廣大農村的傳染病、常見病、多發病的預防,不能僅靠專家和高科技,還是要中西結合、土洋結合,專家和群眾結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