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着天津市高校陸續開學,新生們在迎來盼望已久的大學生涯時,遇到的第一個“考驗”就是集體宿舍中的人際關係、生活習慣等問題。近日,天津青年志願者心理服務團隊的心理諮詢師們遇到了不少得了“宿舍焦慮症”的大學新生。因爲無法適應宿舍的“艱苦”環境,有的家在市內的學生甚至每天都“逃”回家休息。如何在宿舍這個小集體中調整好自己的心態,成爲新生亟待解決的問題。
每年新生入學時,天津青年志願者心理服務團隊的心理諮詢、保健師都會在高校中進行公益服務活動。以往,大學新生入學後遇到的最大心理問題是分離焦慮,即離開父母、家庭及高中時緊張的學習環境,一時之間不太習慣大學的生活。今年,有這種焦慮情緒的學生並不多,而如何與室友溝通、交往,則成了不少新生髮愁的事。
專家告訴記者,“宿舍焦慮症”的發生,起因往往只是一些生活習慣上的小事。比如有的學生喜歡安靜,而有人則是“夜貓子”,晚上又玩電腦又聊天。有的學生比較愛乾淨,室友則不注意小節,從來不做宿舍裏的衛生……正是這些生活習慣上的差異,讓有的學生覺得住宿舍是件麻煩事,心理上的壓力和反感越來越大。
除了生活習慣上的差異,一些新生的“宿舍焦慮症”則來自生活環境改變引起的不適應。不少學生在家舒服慣了,有比較私密的生活空間,可到了宿舍卻難以習慣這裏的“小空間”。因爲一些特殊的生活甚至是生理習慣都要暴露在同屋面前,這讓他們很難適應,心情難免壓抑。
高級心理保健師董浩表示,住集體宿舍其實是對新生的生活、交往、自我約束、心理承受等方面能力的全面考驗。在集體生活中堅守自我的生活方式或是默默忍受都不可取。總是強制自己改變,不良情緒積累過多,也會影響人的正常生活。所以,要學會溝通,把自己的真實想法大膽地說出來。大家都是同齡的年輕人,溝通的方式和話題會很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