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年58歲的天津老人仝正國正式成爲昆明理工大學津橋學院的大一新生。
對於像仝正國這樣的“老人大學生”,一些人提出了強烈的反對意見,認爲“不值得”、“浪費教育資源”等。我以爲,這是一種膚淺的認識,相反,“老人大學生”折射了五重積極意義,對於很多人很有啓迪。
老年人也應有追求夢想的權利。如果說年輕人追求夢想可以讓青春更成功、更絢麗、更輝煌的話,那麼老年人追求夢想則可以讓晚年更幸福、更快樂、更醇厚,“老人大學生”選擇追求高層次再教育的夢想,和老年人普通生活類的夢想相比,這樣的夢想更有責任感、更進步、更高尚,是一種更高境界的夢想,對社會文明和進步的推動更有示範意義。
“老人大學生”是對老年人生活方式的挑戰。越是“老有所學”的老人越能夠感受到不斷學習帶給晚年生活的樂趣;越是信奉“終身教育”的老人,越能夠感受到一輩子培養科學素養對於一個民族和國家的重要,不管是“老有所學”或者“終身教育”,都表現爲一種先進的晚年生活方式,不但有利於身體健康,更是科學的休養方法,和那些整日沉溺於麻將桌等無聊的生活方式相比,“老人大學生”就是一堂生動的生活方式態度課。
“老人大學生”是對愛人的再教育。仝正國的愛人反對仝正國上大學:“她應該在家好好呆着,做做家務,家裏要是沒人像什麼家?再說,她上了大學也沒有用,學到知識也不可能再去工作吧。”先進的老年生活方式應該是多鼓勵老年人儘可能地走出家庭,更多地接觸和繼續感知社會生活,使家“空”起來,這樣做對老年人保持樂觀、豁達的心性十分有益。對於“老人大學生”,何必把“擁有知識”和“再工作”聯繫得那麼直接呢?
“老人大學生”是對子女的再教育。仝正國的兒子反對仝正國上大學:“我媽完全是神經病!現在,她一上學,就只能讓我每天去送孩子了。再說,四年至少得花10萬,我爸媽本來可以拿這些錢過更好的日子,真弄不明白她是怎麼想的?不設身處地地爲母親晚年生活如何才能快樂着想,而是一味繼續要求母親奉獻餘熱爲自己帶孩子,難道母親把自己辛苦拉扯大還不夠嗎?再說,更好的日子僅僅能夠用金錢和物質來衡量嗎?怎麼就不知道老年人更應該追求精神的快樂呢,該反省了。
“老人大學生”對大學生是一種現實的激勵。“老人大學生”克服了比大學生更多的困難,通過平等競爭,終於和大學生坐在了一起求知,當“老人大學生”以百倍的學習熱情對待知識和晚年的人生的時候,誰能說不對那些混日子的大學生不起到教育作用呢?一個爺爺輩的大學生尚能夠求知不止,何況風華正茂的年輕大學生呢?
孔子在《論語》中說,“朝聞道,夕可死”,形容對真理或某種信仰追求的迫切,早上明白了很想知道的道理,就算晚上死也死而無憾了!“老人大學生”又何嘗不是在“聞道”,聞晚年的夢想之道,聞晚年生活方式之道,聞晚年的終生教育之道,折射了一個陽光、執著、個性、率真的老人積極、健康的生活態度和方式,對於老人、愛人、子女以及大學生和社會都有借鑑和教育意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