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炮臺紅土 兩地孩子經歷心靈長征
昨天,三個延安的孩子在天津經歷了他們人生中許多個“第一次”:第一次坐船看海,第一次在公園喂鴿子,第一次參觀大沽口炮臺……
昨天,薛李在延安謝子長希望小學也收到了第一捧延安土。
歷史上的長征是一次長得難以想象的跋涉———爲了一種理想和信念;用一股力量和精神。紀念長征,重溫長征,不是簡單地重來一次跋涉,而是擁有這種理想和信念,獲得這股力量和精神。昨天,天津媽媽們看着延安的孩子在大沽口炮臺前凝重的神態,不禁想到自己的孩子此時此刻正在延安接受紅色革命教育。她們突然很感慨:“這些孩子雖然沒有重走長征路,但他們在短短几天裏得到的體驗和震撼,足夠享用一生。他們這次走的是心路,是一次心靈的長征。”
尋根日記 在希望小學收到延安土
2006年10月3日,陰轉晴。
早晨7:30,我準時起牀,今天還有任務呢!早餐很豐盛,阿姨告訴我今早吃的紅薯糕,是很多陝北人很喜歡的小吃。經過一系列準備,將近9:30,我們一行人驅車前往第一個目的地———謝子長故居。謝子長故居分爲4個部分,分別是上院、店院、下院、羊圈邊,而老爺爺的出生地就是上院的倉窯。謝紹旺爺爺一家也曾住在這裏其中一孔窯洞裏,而且同行的阿姨就是在這裏出生長大的。我三步並兩步爬上去,雖然如今這裏已無人居住,但往日的人丁興旺依然可以通過殘存的物品顯現。在這裏,我和謝爺爺一家人照了第二張全家福。和昨天在瓦窯堡革命舊址拍的全家福相比,今天這張更溫馨,因爲這是在家門前拍的。
從謝紹旺爺爺口中,我得知,謝子長爺爺出生於1897年12月19日。1933年,國民黨駐了一個連,打算圍攻謝老爺爺帶領的游擊隊。這一戰打得甚是激烈,游擊隊犧牲了5名烈士,分別是4名戰士和1名政委。同時,游擊隊隊長、副隊長也都掛了花,紅軍被迫退下了窯洞。謝老爺爺在清澗河口一戰中負了傷,但仍堅持指揮,而且當時沒有藥物。在負傷的情況下,謝老爺爺還在堅持指揮,這又是一種多麼偉大的精神啊!謝老爺爺於1935年2月11日逝世,享年38歲。我瞭解到,今天我們的幸福生活,都是先輩拋頭顱灑熱血打下來的。我們應該珍惜這來之不易的生活。
告別了謝老爺爺的故居,我們來到了子長墓地。墓地建於1939年,毛主席親自爲謝子長老爺爺題詞“民族英雄,雖死猶生”。在墓前,我嚴肅地給謝老爺爺深鞠了一躬。離開墓地,我們來到了謝子長希望小學,這個前身由子長將軍父親創辦的學校,如今已成爲一個容納學生近400人、每年全縣統考都數一數二的知名小學。學校爲學生實施“兩免一補”政策,即免學費和書本費補助伙食費。謝紹旺爺爺是這裏的名譽校長,他告訴我:“對於家裏條件不好的學生,爲了保證他們正常上學,我們乾脆不讓他們交伙食費,用點糧食就都抵了。”聽到這裏,我突然感到:身爲大城市重點校的中學生,自己真幸福!這時,我突然有了一個想法:奶奶和媽媽囑咐我捧一捧延安土回去撒在爺爺墳前,我要多捧一把希望小學的土,時時刻刻提醒自己好好學習,不辜負自己擁有的良好教育環境。於是,我小心地收了一把土捧在手心,那土是紅色的,還有點清香。
下午,我們來到了王崇在農村的家。在那裏,我第一次上山掰玉米,第一次用推車把果實推到山下。農村的孩子每天都要下地幹活,還得上學唸書,他們的不容易,我是第一次體會到。自己真是幸福的人!

我要讓外面的人瞭解這裏
吃過早飯後,王崇很自覺地穿上了叔叔那件又肥又大的衣服,挎起簍子,扛上鐵鍬就準備出發,今天的工作是到山上摘蘋果、掰玉米。對於王崇來說,農村帶給他的樂趣越來越多:羊朝他的臉上打了個噴嚏,豬咬了他的腳……他發現,原來農村的生活也這麼有趣。
沒見過果園的王崇見到了漫山遍野熟透了的蘋果也很興奮,拉着媛媛的手一直在前面飛奔,一個個壓低枝頭的蘋果似乎在朝兩個來自不同地方的少年微笑。在河邊洗手時,王崇一腳踩進了河裏,引得在場的人鬨堂大笑。大家都很喜歡這位來自城市的孩子,認爲他雖然來自大都市,但知書達理,還能吃苦。
利用休息時間,王崇轉了一下村子裏的其他幾戶人家,發現他住的白進家竟然是條件最好的。“其他農民住的窯洞裏連磚頭都沒有,只是一個被掏空了的大窟窿。家裏沒有電視的是大多數,他們最大的心願是給後代留下一座像樣的窯洞。”王崇認真地把了解到的東西講給記者聽。
王崇沉默着走回了白進家,打開日記本寫下這樣的一段話:“白進的曾祖父是一位老紅軍,白爺爺曾經是毛主席的特衛員,躲避飛機轟炸時炸斷了一條腿,可當時他立下誓言:絕對不向國家伸手要一分錢!他有六個孩子,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他也沒有提出任何要求。我開始逐步走進白進的生活,從他們家人憨厚的性格上,我可以看到白進哥哥的影子,我非常想見到他。老區的農民是可愛的,這幾天的勞動使我克服了自己的惰性,平時在家只是打打籃球,在這裏幹農活,雖然累,但很踏實,我終於體會到了什麼叫粒粒皆辛苦。這個村子是貧窮與落後的,這裏沒有電,晚上漆黑一片,因爲不懂得營銷,導致漫山遍野熟透了的蘋果成筐壞掉。回去後,我要向同學和所有人介紹這裏,讓外面的人瞭解這裏,讓這裏的人瞭解外面。我會永遠記住這裏———李家岔鎮新莊村。”
告訴你爺爺,家鄉人民想他!
“樹冠千尺,枝丫同莖;樹高萬丈,葉落歸根。”一曲山歌唱出了所有遊子的思鄉情懷。馬曉晨模仿爺爺說的陝北家鄉話,令延安市寶塔區川口鄉兩河口村的村民激動不已。
昨天對於馬曉晨來說是個終生難忘的日子,因爲他給爺爺帶回去的不但是萬象更新的延安新貌,還有陝甘寧人民亙古不變的熱情。昨日上午九點,在鄔家珍老人及其女兒、女婿的陪同下,曉晨來到了鄔家珍老人的女兒曾經教過書的兩河口村。
聽到在陝甘寧邊區戰鬥過的老紅軍後代要來農村體驗生活,爲爺爺了卻返回老家的心願,兩河口村的村民早上八點就自發集中在村口,歡迎馬曉晨這位戰鬥英雄的後代。從村口到農家院的路上,馬曉晨與鄔老一直被村民簇擁着。“村民們是前幾天從電視中知道馬曉晨要來的消息。這個村子戰爭年代有過不少烈士,人們對紅軍的感情比水還深!”村民激動地告訴記者。
熱鬧過後,馬曉晨乘坐三輪摩托上了山。走在崎嶇的山路上,看着漫山遍野的酸棗、熟透了的蘋果、金黃的向日葵,曉晨頓時興奮起來。車還沒熄火,他便一個箭步衝下來,跑到果園裏跟農民一起摘蘋果:“我從來沒見過這麼美麗的風景。這裏的山,這裏的人太美了!”中午,馬曉晨親手烤洋芋吃。鄔老也格外地高興,向曉晨介紹各種農具的使用方法,並親自做了示範。她拉着曉晨的手說:“曉晨這個孩子很懂事,我把他就當自己的重外孫子,有他陪在我身邊,開心多了。”
當要起程回延安的時候,村民一下子聚滿院子,他們有的挎着一籃子向日葵,有的用籮筐盛着通紅的狗頭棗,有的娃娃抱來了大南瓜……這些都是村民送給馬曉晨爺爺的禮物。一位已經80多歲的老奶奶動情地說:“娃,你爺爺是爲人民打天下的英雄,我們陝北人民永遠牽掛着他,孩子回去後給我們來個電話,讓老紅軍聽聽鄉音也好。”馬曉晨的眼圈頓時紅了,他悄悄地抹去淚水,對村民們說:“謝謝父老鄉親!我一定轉達給爺爺。現在我終於明白,紅軍是偉大的!長征是偉大的!做一個紅軍後代是多麼自豪!”離別時,車開到老遠,村民們還在朝馬曉晨揮手,曉晨也一直回頭望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