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中央政治局領導同志在集體學習(資料圖片) |
9月2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開會議,討論擬提請十六屆六中全會審議的文件——《中共中央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稿,並決定六中全會於10月8日至11日在北京召開。
有關報道表明,此次政治局會議討論的主要內容包括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必須”,以及“關鍵在黨”兩方面。中央黨校資深黨建專家葉篤初教授對《瞭望》新聞週刊說,這意味着全會研究、討論和諧社會的主要內容也是這兩大塊。
在葉篤初看來,當前公佈出來的政治局會議內容,實質上就是政治局會議的公報,雖然不到1200字,但蘊含着豐富的信息,具有很強的針對性、現實性和指導性,勾畫了“集這兩年和諧社會實踐與理論之大成”的六中全會的基本輪廓。
“六個必須”通盤方案
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25日的政治局會議提出了“六個必須”,葉篤初認爲,這六個方面構成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通盤方案。
這“六個必須”依次爲:
必須堅持以人爲本,始終把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爲黨和國家一切工作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做到發展爲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必須切實抓好發展這個黨執政興國的第一要務,統籌城鄉發展,統籌區域發展,統籌經濟社會發展,統籌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統籌國內發展和對外開放,轉變增長方式,提高發展質量,切實把經濟社會發展轉入科學發展的軌道;
必須堅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改革方向,適應社會發展要求,推進經濟體制、政治體制、文化體制、社會體制改革和創新,進一步擴大對外開放,建立健全充滿活力、富有效率、更加開放的體制機制;
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建設,實施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逐步形成社會公平保障體系,促進社會公平正義;
必須把改革的力度、發展的速度和社會可承受的程度統一起來,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確保人民安居樂業、社會安定有序、國家長治久安;
必須堅持科學執政、民主執政、依法執政,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維護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團結一切可以團結的力量,調動一切積極因素,形成促進社會和諧的強大合力。
葉篤初說,作爲通盤方案的“六個必須”並非簡單的並列關係,而是互相銜接、交錯的。“以人爲本”是根本立足點和出發點,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最高原則;科學發展觀則是統領經濟社會發展全局的一條紅線;其他四個方面,涉及到發展、改革、穩定、執政等各個方面。
以往經驗集大成
在“六個必須”等極爲原則性的表述中,有不少新內容,如“以改革促進和諧、以發展鞏固和諧、以穩定保障和諧”等。葉篤初說,這是對以往理論和實踐經驗的新的總結。
葉篤初表示,自十六大提出“社會更加和諧”,尤其是自十六屆四全會明確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兩年來,我們黨在這方面的認識上逐漸深化,理論更加成熟,經驗更加充實,機制體制也趨於完備。
“‘六個必須’這個通盤方案本身就是對以往研究、探索中的新概括。”葉篤初說。
在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關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有五個方面的內容,如全面貫徹尊重勞動、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尊重創造的方針,妥善協調各方面的利益關係,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等。
在2005年2月的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體學習中,中央又在調查研究和理論研究兩方面提出了具有全局性、前瞻性、戰略性的九大課題。成爲後來幾年理論、政策、工作研究的提要,也爲即將到來的六中全會作了準備參考。
葉篤初稱,這兩年中,對於社會情況的調查研究沒有停止,解決羣衆實際利益問題沒有中斷,健全完善社會管理機制沒有放鬆。正是在以往實踐、理論的基礎上,中央總結出“六個必須”,涵蓋了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方方面面。
中央還曾指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新的重大課題,很多問題還需要在實踐中進一步探索。
葉篤初表示,六中全會盡管是一次集大成的歷史性會議,但仍然不能設想畢其功於一役。像經濟改革、精神文明建設,都是經歷了兩次中央全會的推動。對當前中國建設和諧社會的一些問題,同樣還要經過一個長期的認識過程。
共享共建關鍵在黨
此次政治局會議開宗明義強調,我們構建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全體人民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和諧社會。
葉篤初認爲,“共同建設、共同享有”的意思雖早有體現,但這一表述也屬最新總結。
和諧社會建設需要集全社會之力,而執政黨更是其中關鍵。此次政治局會議強調,必須充分發揮黨的領導核心作用,堅持立黨爲公、執政爲民,以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和先進性建設推動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堅強有力的政治保證。
在不久前的建黨85週年講話中,胡錦濤代表黨中央指出:要緊密結合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實踐加強黨的先進性建設。
“黨的先進性建設是治黨戰略,和諧社會建設是治國戰略”,葉篤初說,這兩個戰略思想是密不可分的。
葉篤初表示,從此次政治局會議“公報”關於黨加強對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領導的要求中,可以看出很多具有很強針對性、現實性和指導性的內容。如“大興求真務實之風,激勵幹部真抓實幹”,“和諧社會不是講出來的,更不是吹出來的,而是實實在在幹出來的。”葉篤初說,在此前的實踐中,一些地方一些領域確實存在着“說得多、幹得少”的情況。
“加強社會建設理論和社會政策的學習研究和教育培訓”的要求同樣切中此前工作的短處。葉篤初說,過去在許多地方,相較於經濟建設,社會建設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甚至一切以GDP爲中心,忽視了社會管理、社會建設。
在經濟成分、組織形式、就業方式、利益關係和分配方式的多樣化的情況下,由於社會管理體制改革的滯後,許多人從“單位人”向“社會人”的轉化並不順利,停留在分散的“自然人”、“經濟人”階段,葉篤初說,這就不僅要求各級黨組織和領導幹部提高管理社會事務的能力,也需要黨組織進行社會管理體制的創新,支持社會組織的有序發展。
和諧地位前所未有
“在我的印象中,近年來從來沒有哪次中央全會如此牽動人心,如此引起社會廣泛關切,”葉篤初說,這是因爲和諧社會這個主題牽涉到全社會,與每個人息息相關。
以中央全會的形式專門研究和諧社會,本身就意味着對其的重視。相應於“以經濟建設爲中心”,和諧社會建設地位的上升之快在近年來更是引人注目。
十六屆四中全會決定中稱:把和諧社會建設擺在“重要位置”,此後,社會建設便與經濟、政治、文化一起相提並論,“四位一體”的總體佈局戰略意向日趨明晰。
|
| 紅旗飄舞,和諧中國 |
今年的建黨85週年講話中還稱,要把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而此次政治局會議“公報”則稱要把和諧社會建設放在“全局工作的突出位置”。
葉篤初還指出,在今年7月的一次政治局會議上,中央提出過“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目標,將“和諧”列在“富強民主文明”之後,超出了目前黨章中的相關表述,成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總體目標之一,“這更是一個前所未有的高度。”
葉篤初說,起先提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可以看作是對社會出現不和諧的因素的承認與採取應對措施,而提到目前的高度後,已堪稱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了。
中國特色必須堅持
“和諧社會是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道路上的和諧社會,這一點我們必須明晰。”葉篤初教授對《瞭望》新聞週刊強調。
葉篤初說,此前出現的一些問題和不和諧因素,並不是制度與道路本身的問題,而主要是轉型時期、現代化進程中帶來的困擾。改革中出現的問題只能以深化改革來解決。改革方向不能動搖,目前已成爲基本共識。
葉篤初指出,我們國家在面臨、處理“不和諧”時,與其他很多國家不一樣:我們固然有高度集中的體制遺留下來積重難返的問題,但在很多問題上我們是先認識到、繼而提前下手解決的。
“恰恰由於我們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國家性質,我們建設和諧社會具有許多有利條件。”葉篤初說。
這些有利條件,用胡錦濤在2005年2月的省部級主要領導幹部提高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能力專題研討班上的講話來說,主要是如下四點:
首先,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和我國的社會主義制度,爲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提供了最根本的保證。
其次,經過新中國成立以來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的不斷髮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明顯提高,綜合國力顯著增強,人民生活總體上實現了由溫飽到小康的歷史性跨越,我們已經具備了較爲堅實的物質基礎,可以爲縮小社會差距、促進社會公平、完善社會保障、發展社會事業、加強社會建設和管理等提供更充分的物質保證。
第三,在我國,各階層、各黨派、各民族、各團體政治上享有平等地位,根本利益是一致的。
第四,馬克思主義在黨和國家工作中的指導地位已經確立並不斷得到鞏固,愛國主義、集體主義、社會主義思想深入人心,教育科技文化事業不斷髮展,全體人民的思想道德素質和科學文化素質不斷提高,民族凝聚力顯著增強。
最近中央對上海市原市委書記陳良宇嚴重違紀問題的查處與立案,在葉篤初看來,正說明了我們黨有消除不和諧因素的決心和能力。這對於和諧社會的建設,對於即將到來的六中全會,營造了一個好的氛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