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廣州市市容環衛局下屬事業單位首次向社會公開招聘13個環衛工職位,引來286名本科生、研究生報名爭搶。其中,一個要終日與病死畜禽打交道的職位,居然引來19名本科生和7名研究生角逐。最終,應聘者中有1名博士、4名碩士和6名本科生被錄用。
在就業嚴峻的形勢下,大學生們不得不放下架子,選擇過去在人們看來又苦又累、社會地位較爲低下的環衛工作,這不能不說是一種時代的進步,體現了大學生們就業觀念的多元化。
但是,此次一名參加招聘的研究生也道出了其中另一個重要緣由:“這裏待遇很穩定,又有各種保險、公積金。”按說,尋求穩定、有保障的職業本來無可厚非,不過,大學生們來自不同的專業,本應有着豐富的職業選擇,如果都抱着“吃皇糧”的心理,勢必壓縮了自己的就業空間。
高學歷環衛工的出現,從根本上說是由於大學生就業市場供大於求、就業壓力加大造成的。從局部範圍講,這合乎市場規則,也符合正常人的理性;但從全社會人力資源配置的角度看,可能會造成人才的浪費。因爲研究生去當環衛工,很難說不是大材小用、高才低就。他們本應該在創造性更強的崗位上施展自己的才華,卻進入了不一定符合自己愛好與專長、不容易充分發揮自己才幹的領域。如果任由這種狀態發展下去,可能會使目前的大學生“結構性失業”狀況更加惡化:一邊是機關事業單位招考報名數屢創歷史新高;另一邊是民營企業、農村或邊遠山區的基層崗位求賢若渴、人才流失。
“研究生爭當環衛工”現象的出現,是高校人才培養體系與市場需求錯位的結果。這些年來,各高校紛紛擴招,許多高校一味追求數量和規模,卻沒有根據瞬息萬變的市場需求確定自己的育才方向,專業設置與市場需求嚴重錯位,導致低水平重複建設。社會明明需要更多藍領和普通技術人才,本應大力發展職業教育,而我們的高等教育卻仍在埋頭大批量“出品”研究型、管理型人才。這是教育發展的失衡,是國家教育資源的浪費。
大學生就業是一項系統工程。要改善嚴峻的就業形勢,除了需要大學生調整心態、樹立嶄新的就業觀,更需要有關部門對用工市場儘快做一些前瞻性研究,適時調整普通教育和職業教育的宏觀佈局,積極爲大學畢業生創造更多可以人盡其才的崗位,避免人才錯位現象在更大範圍內加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