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西方,龍常被認爲是兇惡的象徵
中國龍形象(資料圖片)
西方文化中的“龍”是一種惡獸。
中國形象標誌將來可能不再是“龍”,由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上海市公共關係學會副會長吳友富教授領銜,重新建構和向世界展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這一重要研究已正式被列入上海市哲學社會科學規劃課題立項。
從古到今,龍一直作爲中國形象的一個代表性標誌而爲中外所普遍認同。中國人也往往以自己是“龍的傳人”而平添了幾分自豪感。然而,“龍”的英文“Dragon”,在西方世界被認爲是一種充滿霸氣和攻擊性的龐然大物。“龍”的形象往往讓對中國歷史和文化了解甚少的外國人由此片面而武斷地產生一些不符合實際的聯想。
考慮到包括“龍”在內的一些中國形象標誌往往具有一定的侷限性,容易招致誤讀誤解或別有用心的歪曲,吳友富建議,中國國家形象品牌可以在空間上分塊,在時間上分段。在顧及歷史因素的同時,考慮當代的時代特色,考慮到中國各民族、各地區的不同文化特色與特徵。此外,還要有所考慮到民族、宗教信仰和地域文化等因素。
吳友富指出,西方世界對東方佛教和儒家文化是心存偏見的。而其實中國的儒釋道三家,追求的是修身養性,倡導的是以民爲本,天人合一,充分體現出了人性。因此,在重塑和構建中國國家形象品牌時,應該非常重視和積極挖掘中國傳統文化中的正面形象和積極元素,做到古爲今用,推陳出新,重塑出能夠真正代表當今中國形象的標誌物和載體。
就中國國家形象品牌構建的實現途徑,吳友富表示,要通過大力宣傳、挖掘和闡釋類似“龍鳳呈祥”、《清明上河圖》這樣的中國歷史上的現實主義風俗畫卷,來形象化地表達出中國人民與生俱來的追求美好、祥和的理念與民族文化底蘊。
據悉,這個課題如果完成,所塑造的中國國家新的形象標誌,很有可能將被國家有關部門採用。
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吳友富教授簡介
吳友富,生於1951年4月,浙江溫嶺人,中共黨員。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副書記、副校長,現任上海外國語大學黨委書記,教授、博士生導師。
吳友富同志1977年畢業於上海外國語大學,畢業後留校任教。1985年赴香港中文大學學習工商管理;1989年赴美國西雅圖奧林匹克學院、海灣大學等校任教,並進修公共關係和現代管理。
歷任英語系總支書記、校長助理、校黨委副書記、副校長。主要專著有《新編現代管理與公共關係》、《市場營銷策略與技巧》。主要編著有《管理學理論與實踐》、《英語365天》等。主要譯著《公共關係與實踐》、《媒體公關12條原則》等。主編的有《國俗語義研究》、《英語動物詞彙用法詞典》、《外語與文化研究》、《全國外國語學校系列英語教材》等。發表的主要論文有《論管理意識與管理創新》、《管理創新,迎接新世紀的挑戰》、《目標管理在高校工作中的運用》、《入世後的上海公共關係》、《品牌立市刻不容緩》等。
主要社會兼職有:全國外國語學校工作研究會理事長、上海市公共關係協會副會長、上海市場協會副理事、上海國際戰略研究會副會長。
吳友富同志是中國共產黨上海市第七次、第八次代表大會代表,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來源:上海外國語大學網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