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久前,河南的一場招聘會引來大量大學生求職,以至於發生人流過大而擠壞電梯的事件,人山人海的畫面已然成爲招聘會的典型形象。記者在採訪中,也不斷聽到應聘者對招聘會的各種抱怨。爲此,《京華時報》與中華英才網聯合展開了針對招聘會效果的調查,到截稿前,共有1689人蔘加了調查。調查結論顯示,與招聘會人山人海的熱鬧場面相比,招聘會——這一過去人才流動的主渠道正日漸失寵。但是,由於就業壓力的持續存在,很多求職者雖然認爲參加招聘會沒有太大的意義,但仍然不願意放棄任何一次應聘機會。
調查結果
65%受訪者不滿招聘效果
在本次調查中,反映最突出的問題是求職者對於招聘會的不信任。當問及“招聘會效果令您滿意嗎”的問題時,65%的受訪者表示不滿意,33%的受訪者認爲一般,只有2%的人認爲滿意。顯然,招聘會求職者人數遠遠多於招聘崗位的顯示,使得能夠獲得企業面試機會的“幸運者”寥寥無幾,從而使得求職者對於招聘會的滿意度越來越低,期望也越來越小。
在更進一步的調查中,“你覺得參加的最近一次發佈會效果如何”的調查中,再一次印證了上述結論,除1/3沒有參加過的人之外,剩下的人羣對於招聘會的效果評價基本很低。
認爲商業味道過重者達71%
招聘會本身的問題也使得求職者對於招聘會越來越冷淡,比如招聘會過多的商業化問題。很多招聘會的主辦者往往注重招聘會本身的商業利益而忽略了求職者和招聘企業的利益問題,從而使得求職者對於招聘會舉辦的目的和參加企業構成很不滿意。調查顯示,在問及“現在的招聘會是否商業味道太重”時,有71%的受訪者認爲現在的招聘會商業味道太重。只有3%的人不這樣認爲。過多的商業操作,已經嚴重透支了招聘會的商業誠信,使得越來越多的求職者對於招聘會既愛更恨。
對於專場招聘會,求職者的期望值更高一些。這主要在於專場招聘會要麼是企業的專場招聘,要麼是某個專業的專場招聘活動,目的性強,專業性也更強。對於求職者來說,這樣的專場招聘會能夠獲得更多與企業交流的機會,也更容易獲得企業的認可,從而贏得工作機會。
招聘會不再是求職主渠道
與招聘會受到信任危機挑戰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招聘會人流火爆的現狀依然在持續,正如前面所提到的原因一樣,隨着就業壓力的增加,即便大家對於招聘會並不抱很高的希望,但是仍然會爲不失去一次機會而頻繁參加。在調查中,有14%的受訪者參加過10次以上的招聘會,20%的受訪者參加過5~10場招聘會,只有16%的受訪者沒有參加過招聘會,而第一份工作來自於招聘會的受訪者高達80%。這充分表明在過去很長一段時間內,招聘會是求職的一個主要渠道。
但是,隨着互聯網爲代表的新的信息技術的衝擊,以及招聘會自身存在的問題,招聘會在求職者心目中的地位正在逐漸降低,本次調查發現,73%的受訪者認爲招聘會已經不是求職應聘的主渠道,而網絡求職正在成爲人才流動的主渠道。對於傳統招聘會的主辦機構來說,下面需要面對的是如何精細招聘會的價值表現,從而應對越來越嚴峻的市場壓力。
業內人士說法
面對如火如荼的各類招聘會,網友們說法不一。
專場招聘漸成氣候
北京東方慧博人力資源發展有限公司的負責人表示,由於網絡招聘會和專場招聘會吸引了不少的優質客戶,所以現場招聘會的招商工作越來越難,加之一些現場招聘會的參會費相對較低,一些規模小、實力不強但又有用人需求的小企業就成爲這些招聘會的座上客。隨着招聘會市場的細分,企業專場招聘會由於其求職效率高、用人需求集中而成爲招聘會的一種趨勢。
網絡招聘優勢多
中華英才網人力資源專家表示,招聘會已經不是求職的主要渠道,應聘者可以通過多種方式尋找就業機會。而網絡招聘已經成爲用人單位招聘員工的最主要渠道,目前比例佔到87%,遠遠領先於其他招聘渠道。
和傳統的招聘會相比,網絡招聘對公司來說第一個好處是在招聘人才時可以進行雙向選擇,人才可以根據他們本身的個人需求主動來找公司,而公司也可以根據網絡招聘所提供的人才庫,主動搜索適合公司的人才;另外一個好處就是,網上招聘不受時間空間限制,公司會有一個較長的時間去進行選擇。第三點好處是節約成本。網絡招聘的成本相對於實際招聘會來說稍微低一些。
各抒己見
★網友一
大多公司是爲了招人
一般來說,招聘會上,我是指那種專場的招聘會,任何一家公司參加招聘會都要有人力、物力的投入,物力投入包括展位費、布展費等,而人力投入包括至少要派去一箇中層部門經理和一個行政部門的員工。大部分公司費時費力參加招聘會,絕對不是爲了做一個簡單的宣傳,主要的目的就是招人。
我以我們公司爲例來說,我們公司規模不大,連帶分公司一起,大概有一百多人,但我們公司沒有專門的人力資源部門,只有一個行政專員,負責社保、醫療等工作,同時負責招聘,也就是說,面試你的人,絲毫不在乎你的薪水、你的學歷、你的長相,他最在乎的是你有沒有能力勝任現在的招聘崗位,你能不能分擔他現在的壓力,他能不能把其中一部分工作分派給你。大凡去招聘會的公司,都是急需人的。
★網友三
★網友二
招聘會今非昔比
我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招聘會上找到的,那個時候還是在國展。當時的招聘會質量很高,很多公司的招聘方去的都是公司中層以上人員,和他們交流非常愉快。當時我一共投遞了三份簡歷,之後收到了其中兩家公司的面試通知。很榮幸,我被其中的一家公司錄取了,而且一直工作到現在。
我現在有時間也會去參加一些招聘會,到那裏看看現在需要的一些職位,和前來招聘的人進行交談。但是我感覺,現在招聘會辦得越來越差,很多公司派出的招聘人員本身素質比較差,他們對於很多大學生的態度就更差了,很難想象一個這樣的企業招收人員的素質會怎麼樣。但是,我還是堅信,如果大學生能夠保持一個樂觀的心態,在招聘會上積極主動地和企業交流,那麼,只要你能力足夠,總有企業會歡迎你的加入。我自己就是很好的例子。
招聘會對大學生形同虛設
招聘會的參展企業和職位透明度不高,尤其是一些大型綜合類招聘會,在求職者進入會場之前對參展企業和職位的認知程度幾乎爲零。
大家都需要掏錢進去看看到底有哪些企業招聘,生怕錯過機會。這也是大學生去現場參加招聘會的無奈選擇。因爲北京好多招聘會的做法就是,你買了票才能拿到印有參展公司和具體招聘職位的會刊。如果不買票,要想得到半點信息實在不易。而會刊上對招聘職位的具體要求、薪酬待遇都沒有詳細描述,反正票都買了,就只能硬着頭皮入場撞大運了。
但是結果往往適得其反,每次招聘會,我都感覺收穫的信息不多,企業招的職位不少,但是讓他們滿意、對上眼的大學生卻太少了,而且一般都需要有經驗的人,招聘會對廣大大學生來說,就是形同虛設。
★網友四
招聘會讓大學生失望
我覺得參加招聘會真是個體力活。從海淀的學校到國展,一個來回要一兩個小時。我一個朋友參加了近10場招聘會,讓她滿意的公司和職位少得可憐。她很苦惱,其實她的苦惱也是很多大學生的苦惱。
無論從體力上,還是財力上,現在招聘固有的模式都需要我們去拼盡全力去尋找。但是,很多時候,當你去了一場招聘會,看到人山人海的場面,擠在企業展臺前推銷自己,回來以後卻沒有一個企業給你打電話面試,那種失落感真讓人難受。
我認爲,招聘會已不是學生求職的主要渠道。作爲大學生,在大學期間多參加社會實踐,多去實習纔是爲自己就業打基礎的良好途徑。找工作可以從網上投簡歷,選擇的單位多,而且節省很多時間,何樂而不爲呢?我建議企業也可以通過網絡進行視頻面試,這樣就不必佔用很多資源,而且照樣可以招到人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