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國資委主任李榮融近期在北京不同場合表示,央企可能於明年開始向它們的最大股東即國家支付紅利。相關文件已經準備到位。
李榮融所說的文件指的是由財政部和國資委共同起草的《國務院關於試行國有資本經營預算的意見(草案)》,其中對國有或國有控股企業上繳國有資本經營收益及分紅的範圍進行了劃定。
李榮融稱,如果這些文件明年第一季度得到國務院批准,國資委就開始實施這一計劃。
央企向國家支付紅利的做法在我國十多年來尚屬首次。
停止向國有企業徵收紅利是從1994年開始的。當時,許多國企處於破產狀態。然而,隨着我國經濟的飛速發展,衆多國企獲得了豐厚利潤。據瞭解,2006年國有企業稅後利潤預計超過1萬億元人民幣。
有經濟學家指出,目前企業留存收益的規模相當可觀,這主要是歷史因素造成的。在經濟改革之前,國有企業從國家預算獲得財政撥款,並上繳所有的利潤。20世紀80年代,國有企業逐漸被賦予更多的自主權,並允許保留部分利潤,用來激勵管理層和職工的積極性。1994年的稅制改革統一了企業所得稅率,繳稅後的剩餘部分由企業保留。
這一稅制在20世紀90年代初影響不大,因爲當時大部分國企沒有贏利,需要將新創造的利潤用於結構重組和償還債務。但是,現在它們贏利頗豐。今年前5個月,450家大型國有企業的淨利潤達到了3310億元。
現在,中國儲蓄的最大部分來自企業,而不是節儉的居民。“央企將在明年向國家支付紅利,不但可以抑制其投資熱潮,還可以增加政府稅收收入。”李榮融說。李榮融透露:“收取紅利的比例是多少,資金如何使用,還有一套程序規定,我們正在做這方面的工作。”
另一方面,我國出現投資熱潮,一定程度上就是源於國有企業的利潤再投資行爲。但是,它們的投資回報率往往很低。
如果把這些利潤的一部分以紅利的形式分配掉,可以促使這些企業更加謹慎地支出分配後剩餘的利潤,有助於企業提高資本配置效率,大幅減少投資過度和產能過剩現象。這也有助於減少房地產市場和證券市場的投機資金來源,而且還能阻止企業在其核心業務領域之外草率投資。
一些專家也認爲,支付紅利對宏觀經濟也有好處。加強國有企業的財務監督可以減少重複投資,降低經濟的波動程度。
至於紅利用途,李榮融稱,在制度實施前兩年,這些紅利應該用於企業的改革重組,其次將投資於企業的弱勢領域,比如研發領域。
但是,業內專家認爲,這些紅利可以用在更有效率的地方,比如教育和醫療等方面。也有輿論認爲,國企紅利用途應借鑑發達國家的一些做法,建立專項基金,作爲能源、交通等補貼,定期發放給普通百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