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者按
在天津市衛生改革發展實踐中,廣大醫務工作者牢記爲人民服務的宗旨,發揚救死扶傷人道主義精神,堅持以人爲本,努力鑽研醫學科學技術,爲保障本市社會經濟發展和人民身心健康做出了突出成績,涌現了一大批先進人物。今天刊發的新近評出的天津市第五屆“十佳”醫務工作者(“十佳”醫生、“十佳”護士)就是其中的模範代表。
醫療衛生工作關係到廣大人民羣衆的健康。醫乃仁術,醫生的天職是治病救人,不僅需要精湛的醫術,更需要有仁愛之心。市衛生局黨委號召廣大醫務人員學習“十佳”醫務工作者,就是要進一步加強醫德醫風建設,弘揚正氣,抵制歪風,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榮辱觀,讓醫療衛生戰線涌現出更多像他們那樣值得病人託付生命的好醫生、好護士!
他創造了諸多“第一”
|
| 吳恩惠 |
天津醫大總醫院名譽院長吳恩惠教授,60年前就把自己的生命和醫學事業緊緊地連在了一起。他是我國神經放射學的主要奠基人、著名醫學教育家,以對“至善”的不懈追求,一生中創造了諸多“第一”:他是我國第一位北美放射學會“榮譽會員”;他所著的《顱腦X線診斷學》是我國第一部放射學著作;他撰寫的《顱腦五官X線診斷學》成爲國內放射醫學界第一部專著;他的鉅著《頭部CT診斷學》,首次將CT這一診斷新技術系統全面地介紹給中國醫學界……此前他又創造了第一個以80歲高齡獲得國家級師德標兵和全國高校名師殊榮的奇蹟。他還被衛生部教材辦公室聘爲臨牀醫學專業五年制本科生規劃教材《醫學影像學》第一至第五版的主編,自1978年以來培養出25名研究生,其中5位已是博士研究生導師。
修復創傷骨折的行家
|
| 馬寶通 |
他能使殘破的變得完好如初,能使扭曲的形象恢復原狀,不要以爲他是什麼雕塑大師、能工巧匠,用他自己的話說,他只是一個普通的醫生,骨科事業是他的生命,他要盡其所能,讓這生命更精彩。他就是天津醫院創傷骨科主任馬寶通主任醫師,在創傷骨科領域有很深的造詣,作爲本市創傷骨科學科帶頭人,帶領本市創傷骨科學科發展走在了全國前列。那些被車禍、工傷弄得肢體殘缺不全的患者,或喪失了勞動能力,或因此失去生活的信心,可在他的妙手下,縫合了神經、血管、肌肉,連接了骨頭、肢體,同時也縫合了傷者破碎的心,連接起了患者生活的希望之橋。當年救治泰達足球隊南美籍外援巴茨小腿受傷骨折,是他的點睛之筆,也是一次國際同行間的較量和中國醫生榮譽的考驗。
和患者交朋友的好醫生
|
| 高克儉 |
天津市北辰區中醫醫院首席專家高克儉主任醫師,1.6米的身材,在茫茫人海中,看起來似乎是那麼不起眼的一個人。但是他以超常的思維在漫長的40年行醫歷程中創造了一個又一個業績。從西醫到中醫,從望聞問切到心電起搏,從能倒背如流地說出不知多少“湯頭歌”,到掌握聽、說、讀、寫能力樣樣精通的英語,從用手把脈到純熟地運用計算機,到把中醫與西醫、傳統與創新的辨證思維自如地融合在一起。這種思維在實踐中結出了碩果,經他完善的中西醫結合救治心血管病體系,使急性心肌梗死的死亡率降低到全市最低行列。他常說,生命不息、學習相伴,治病救人、其樂無窮,並以身作則全力倡導“和患者交朋友”的理念,急患者之所急,想患者之所想,成爲深受病人信賴的好醫生。
患者信賴的社區醫生
|
| 劉家成 |
無論是烈日炎炎的夏天,還是寒風刺骨的嚴冬,無論是白天還是深夜,病人的呼喚就是命令,病人的需要就是責任。作爲一名社區醫生的紅橋區佳園醫院井田社區衛生服務站站長劉家成,足跡踏遍了轄區的街道里巷,千家萬戶留下過他的身影,可他自己卻難得和家人吃上一頓可口的飯菜。他是社區居民的親人,幫忙做家務、代買藥品和其他生活用品。特別是下崗患者,儘量爲他們精打細算,減免各種費用,甚至爲他們墊付醫藥費。許多患者爲感謝他送錢、送物、請吃飯,他都婉言謝絕。患者信任他,有的人寧可不換房、不搬遷,也不願割捨與他的聯繫。人們稱他是治病救人的“活菩薩”。他默默無聞的辛勤和真情溫暖了社區的千家萬戶,贏得了居民們的認可和尊敬。
他一心爲了病人
|
| 王平 |
他是全國知名醫院的黨委書記,但是用他的話說,自己首先是一名醫生,醫生的職責就是一切爲患者着想,救死扶傷。他就是本市腫瘤醫院黨委書記、放射治療科主任王平教授。放射治療科是一線科室,每天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患者絡繹不絕。這些患者都是慕名而來的,很多是從省市級腫瘤醫院轉來的。他始終以“德高醫粹”的醫院精神來要求自己,視病人爲親人,把那些身患重症病人的生命比自己的生命看得還重。很多患者正是經他治療康復後,到處宣傳放射治療科的醫療技術和服務水平。金盃銀盃不如老百姓的口碑。有形之碑,固然可以廣而告之,昭示天下;而彌足珍貴、真正能夠流芳百世的,還是老百姓的口碑。老百姓的口碑比任何宣傳都管用,來自全國各地的患者盈門,大大提高了醫院的知名度。
防疫戰線上的尖兵
|
| 張之倫 |
他不是一名軍人,但卻是防疫戰線上的尖兵,在那場沒有硝煙的抗擊“非典”的戰鬥中,他以軍人般的果敢首批進入被封鎖的武警醫院;他用對1100人流行病學調查的結果,切斷了SARS與天津市1千萬人口接觸的源頭,確保了天津一方平安。他就是本市疾病預防控制中心副主任、衛生防病系統知名專家張之倫主任醫師。他一直從事傳染病預防與控制工作,帶領中心疾病控制部門制定了本市常見傳染病的監測預防方案,加大了傳染病控制、免疫規劃、突發事件應急等方面的監測監控力度。本市持續保持無脊髓灰質炎發生狀態;2至13歲人羣乙肝疫苗接種率達97.4%,甲肝發病率被控制在1/10萬以下。在這些常人看來枯燥、晦澀難懂名詞裏面,凝聚着他的知識和汗水,更集結了他對公共衛生事業的一份責任。
肝移植領域的先鋒
|
| 朱志軍 |
提起本市第一中心醫院器官移植中心副主任、器官移植研究所副所長朱志軍,人們都說他具備了水與火的特質。對待病人,他滿腔熱情,對於醫術,他總是不斷挑戰自我,精益求精,追求完美。或許是揮之不去的媽媽被癌魔折磨的痛苦鏡頭,或許是肝癌晚期“大夫啊,救救我”!的呼喚,他決心要做個“迴天有術”的良醫。從1998年起,天津各大圖書館,人頭攢動之中多了他的身影,夜幕深沉之中多了一位挑燈苦讀的年輕人,肅靜的實驗室裏多了一位難得的醫學癡人。在我國著名器官移植專家沈中陽教授帶領下,他主刀完成500餘例肝移植手術,經治和管理肝移植患者650餘人,積累了豐富的臨牀經驗,多次應邀赴北京301醫院、上海中山醫院等國內知名大醫院會診,在我國肝移植領域做出了突出成績。
患者眼中的濟世良醫
|
| 李月川 |
市胸科醫院胸內科主任、重症呼吸監護室主任、天津市呼吸疾病研究所副所長李月川主任醫師,在同行的眼裏,他是享譽全市的呼吸內科專家,對呼吸系統疾病有着豐富的診療經驗,擔任天津醫科大學等三所醫學院校碩士研究生導師,完成國內領先水平科研成果9項,擁有兩項自主知識產權的國家專利。在患者的眼裏,他是懸壺濟世的良醫和體恤入微的親人,在檢查、治療和用藥上,能使用簡單的、便宜的就不用複雜的、昂貴的,根據患者的病情規範開藥,合理檢查。他的辦公室門口經常有前來就診的患者和家屬,既有出院後複診的,又有門診沒有掛上號的,還有特困戶和下崗職工經人介紹前來的,他都一律免收診察費,精心診治。“爲患者解決實際困難是醫務人員應該必備的品德,”這是他一貫遵循的。
一心爲了攻克血癌的人
|
| 韓明哲 |
中國醫學科學院血液病醫院造血幹細胞移植中心主任、博士生導師韓明哲,從電視劇《血疑》的故鄉——日本獲得醫學博士回到祖國,爲了讓患血癌的病人不再恐懼死亡,爲了更多的母親、妻子、丈夫不再承受失去親人的痛苦,他就像高爾基一篇小說中叫丹柯的青年,爲了把迷失在黑暗中的族人帶出森林,毅然掏出了自己的心,高舉着它點亮了前行的道路。先是將有降低移植物抗宿主反應作用的NK細胞,在我國第一次成功運用於臨牀治療,接着又爲白血病患者建立“生命之庫”——幹細胞庫而奔走遊說,主持實施了500餘例造血幹細胞移植,負責完成了11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課題。他用自己的心血讓人們看到了攻克血癌這個神話逐步演變成事實的希望,成爲患者眼中和藹可親、醫術高超的好醫生。
用心給病人治療的女博士
|
| 熊傑 |
軍人,銀針,這兩個完全不搭界的名詞卻成就了一個年輕的女博士。她就是武警醫學院附屬醫院中醫康復理療科主任熊傑博士。她始終堅守的座右銘是:治病救人必須用心給病人治療。中國有神農嘗百草的美麗傳說,她承襲了這種美德,在自己身上做試驗。爲了達到最佳療效,她不顧生命危險,將銀針深深地扎向自己的生命中樞——延髓,以致休克。她善於在細節中取勝,從腦中風病人早期手腳的放置與神經恢復的關聯,到晚期病人鍼灸介入的時間與症狀改善的程度都逃不過她的眼睛,並逐個制定治療方案。她不斷總結臨牀經驗及科研成果,經她總結的醒腦開竅針刺加康復的治療體系,使中風超早期患者近期臨牀有效率達96%以上,急性期患者達93%以上,成爲武警部隊中西醫結合治療腦病的典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