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月22日,記者從全省文物局長會議上獲悉,中國及哈薩克、烏茲別克、塔吉克、吉爾吉斯、土庫曼等中亞五國日前正式啓動了絲綢之路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工作,甘肅作爲絲綢之路上的跨境大省,配合申遺的各項實質性工作即將全面展開,我省將向世界文化遺產大省邁進。
向文化遺產大省跨越
據省文物局副局長廖北遠介紹,日前,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倡導協調下,包括中國在內的中亞五國正式啓動了絲綢之路整體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工作。在國家文物局的統一組織下,絲綢之路沿線的新疆、甘肅、陝西、河南、青海、寧夏等省區文物部門已開展了大量前期工作,絲綢之路已被國家文物局列入重設後的《中國世界文化遺產預備名單》,申遺的各項實質性工作即將全面展開。
廖北遠說:“全面推進我省申遺工作,以高水平的工作使省內較多的遺產點一次性躋身世界文化遺產行列,實現我省從文物資源大省向文化遺產大省的跨越。”
申報機遇千載難逢
據瞭解,絲綢之路作爲獨特的文化線路所蘊含的豐厚歷史及其所體現出的普通文化價值一直受到全世界的關注。2006年,中亞五國先後參加了由世界遺產委員會召開的兩次協調會,根據《保護世界文化與自然遺產公約執行指南》和各國的實際情況,就絲綢之路文化遺產的定義、入選標準、工作機制和進度等問題進行了交流。國家文物局也於日前召集絲綢之路沿線各省區佈置了備選遺產點的申報、考察等具體任務。
廖北遠告訴記者,絲綢之路各個時期的線路基本都途經我省,沿途分佈有大量的文化遺存,具有十分重要的價值,在石窟寺、古城址方面比較具有優勢,慶陽、天水、臨夏、張掖、酒泉和嘉峪關等市的遺存尤爲集中。廖北遠說:“絲綢之路作爲一條文化線路,實施跨國聯合申遺,是世界文化遺產申報理念的一次突破,爲我省向世界文化遺產大省邁進提供了千載難逢的機遇,如有較多的備選點一次性申遺成功,必將大大增加我省世界文化遺產地的數量,對於我省經濟社會發展也將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
據瞭解,經過有關市縣的推薦和專家的考察論證,我省已初步確定了4大類13處備選遺產點。其中,石窟寺6處,包括仙人崖石窟、水簾洞石窟羣、炳靈寺石窟、馬蹄寺石窟羣、榆林窟和北石窟寺;古城址包括了鎖陽城遺址和駱駝城遺址兩處;古遺址則選定懸泉置遺址和玉門關遺址;古墓葬選定了果園———新城墓羣;古建築包括了張掖大佛寺、天水后街清真寺兩處。目前,這13處備選遺產點已通過了國家文物局的審覈,列入絲綢之路中國段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的預備名單。
四方面問題有待解決
“從我省申遺的整體工作情況和各備選遺產點的具體情況看,我省申遺工作還面臨着許多問題和困難。”廖北遠在肯定申遺重要意義的同時也中肯的談到:“我省的經濟發展水平決定了這些遺產點保護工作整體水平普遍較低,發展不平衡,要完全達到世界文化遺產的所有標準,還有很多問題有待解決。”據廖北遠介紹,在安全管護方面,我省有的遺產點還沒有達到24小時值守和經常性的安全巡查。另外,在總體保護規劃制定方面,除駱駝城遺址和鎖陽城遺址保護規劃已報國家文物局審批,麥積山石窟保護規劃已編制完成正在做進一步修改完善以外,其他10處備選遺產點的規劃編制尚處在前期準備階段。
在經費保障方面,廖北遠特別提出,近年來這13處備選遺產點保護維修經費投入基本都以國家文物局文物保護專項經費補助爲主,地方几乎沒有投入或只有很少的投入,甚至對國家資金項目連配套經費都不能解決,加上我省世界文化遺產少,近年來沒有申遺成功的範例,缺乏經驗,這也將在一定程度上制約我省的申遺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