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春節“受寵”贏在文化積澱
中國文聯副主席、著名民俗學家馮驥才說,“春節這個中華民族最重要的民俗節日包含了諸多的精神涵義:團圓,歡慶,祥和,平安。”
春節凝聚的這種文化內涵和情感價值幾千年來根植於人們的心靈深處。記者在天津火車站見到,隨着年關來臨,外來務工人員提着大包小包排着長龍等着乘車返鄉,即使無座也無所謂,不爲別的,就爲回家過年。
天津市社科院郝麥收教授認爲,一到春節,離家在外的人們總要趕回家裏與親人團聚,即使不能回家也會拿起電話給遠在家鄉的親人拜年,這正是春節巨大凝聚力的體現。
近幾年,過年的方式也在發生着悄然的變化,過去常見的一些過年方式逐漸成爲了父輩對兒時的記憶。“年味”的變淡因此也備受指責。
對此馮驥才認爲:“年味不是物質的豐盛,而是文化的豐美。我們並不缺對年的感情,年的情結也依然如故,只是變成了一種無形的東西,藏在每個人的心中。”
一些專家學者認爲,人們在傳統節日遭受洋節衝擊的情況下,依然能對春節保持一種極高的認同感,一方面是由於春節幾千年來積澱形成的核心價值並沒有隨着時間的推移而消亡,另一方面是春節作爲一個傳統節日流傳至今在形式上不斷地揚棄,充實了一些符合現代生活、爲更多人所接受的東西,正在朝着一個文化內涵豐富但又富有開放、寬容、創意特點的傳統節日方向發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