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衛傳統節日根本在於“文化自醒”
節日是一個民族文化長期積澱的產物,是一個民族身份識別的象徵之一。在全球化催化價值趨同的背景下,節日是保持民族文化認同感的最後一道壁壘。我國的傳統節日延續數千年,其中的文化內涵非常豐富。然而,與洋節的日趨火暴相比,我國一些傳統節日日益趨冷也是不爭的事實。
馮驥才認爲,人們對節日的需求主要是精神和情感的需求,情感價值是節日裏最主要的核心。一些傳統節日之所以中斷乃至消亡,實際上是它的精神內涵被人們忘記了。
“飲食文化本身也是傳統節日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和載體,但是具有豐富文化內涵的傳統節日如果只剩下了吃,那麼想讓傳統節日不走向衰落很難。”郝麥收說,現在一些傳統節日對人們的吸引力大大減弱,根本癥結不在於洋節大舉“入侵”帶來的文化衝突,而是我國對傳統節日的文化內涵保護和發掘還遠遠不夠。
專家們認爲,我國不缺乏傳統節日,打破傳統節日漸遭冷落的狀況,急需解決的問題是如何挖掘節日的傳統文化精髓並賦予其新的時代文化內涵,如何更強調傳統節日的現實意義,如何以創新的精神發展傳統節日文化,讓更多的人樂於參與這種文化活動和了解文化的源流,從而把傳統節日的文化精髓代代傳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