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67年10月,準備競選美國總統的理查德·尼克松在著名的《外交》雜誌上發表《越戰之後的亞洲》一文,文中寫道:“從長遠來看,我們簡直經不起永遠讓中國留在國際大家庭之外,來助長她的狂熱,增進她的仇恨,威脅她的鄰國。在這個小小的星球上,容不得使十億最有才華的人民生活在憤怒的孤立狀態之中。”
三年多後,1972年2月28日,尼克松以美國總統身份結束首次訪華。當天,中美在上海發表首個聯合公報,宣佈謀求中美關係正常化。
35年後的今天,一邊是美國副國務卿內格羅蓬特即將訪華談合作,一邊是美國情報高官宣揚“中國威脅論”,儘管小有波折,中美關係仍然堅定前行。
最具戲劇性與震撼力
“我們沒有理由成爲敵人,我們哪一方都不企圖取得對方的領土,我們哪一方都不企圖支配對方。”在簽署中美《聯合公報》(又稱《上海公報》)的酒會上,尼克松說。他還引用毛澤東詩詞形容開啓新篇章的美中關係:“多少事,從來急,天地轉,光陰迫,一萬年太久,只爭朝夕。”
轉瞬已是35年。“這是20世紀史上最具戲劇性與震撼力的重大外交事件之一。”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常務副院長沈丁立教授說,“世界上兩個超級現實主義的大國,摒棄意識形態的巨大障礙,爲了世界和平攜起手來。”
中美兩國關係走向正常化的方式是非常奇特的。美國還沒有與中國建交,而美國總統親自訪問北京。但尼克松與毛澤東、周恩來等新中國第一代領導人一起,正是用這種奇特的方式,共同打破中美兩國關係的“堅冰”。中美領導人通過會談發表公報,達成戰略諒解而結束中美對抗局面,使美蘇冷戰對抗的世界格局發生根本變化。
與改革開放同步
35年來,中美關係如同一艘巨輪航行在波濤洶涌的大海上,速度時快時慢,卻始終向前航行。中美關係也如同走在一條崎嶇不平的山路上,峯迴路轉,卻始終向上攀登。
卡特總統執政期間,美國政府接受了中國提出的建交三原則,即在臺灣問題上“斷交、撤軍、廢約”,中美建交的障礙得以排除。在上海公報發表將近七年以後,兩國於1978年12月16日發表建交公報。1979年1月1日,中美正式建交。同年1月,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訪問美國。他在公開講話中指出:“我們兩國社會制度不同,意識形態不同。但是,兩國政府都意識到,兩國人民的利益和世界和平的利益要求我們從國際形勢的全局,用長遠的戰略觀點來看待兩國關係。”
中美關係正常化是與中國的改革開放同步啓動的,而中國的改革開放爲推動中美關係的發展增添了強大動力。1980年代,隨着中國對外開放的擴大,中美兩國關係得到較全面的發展。
但中美關係在這一時期也並非風平浪靜。美方向臺售武的舉動引發了中國的堅決鬥爭,兩國政府最終於1982年8月17日就分步驟解決美國向臺灣出售武器問題發表聯合公報。美國政府承諾,它向臺灣出售的武器在性能和數量上將不超過中美建交後近幾年供應的水平,承諾逐步減少售臺武器,並經過一段時間最後解決這一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