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眼鏡市場,眼花繚亂。
在丹陽,這樣的眼鏡批發價格只有3元到10元。
在司徒鎮,這樣的手工作坊比比皆是。
自去年以“直通車”爲代表的平價眼鏡超市殺入濟南市場以來,再次讓人們關注起眼鏡業的暴利。一副眼鏡究竟值多少錢?爲了回答這個消費者關心的問題,本報記者從濟南一直追蹤到全國最大的眼鏡生產和批發市場——江蘇丹陽,以期能撥開迷霧,給消費者提供有益的信息。
走馬濟南看零售
濟南大大小小的眼鏡店上千家,差不多的眼鏡,價格之懸殊,讓消費者摸不清頭腦。
在泉城路上幾家大型眼鏡名店,記者看到,眼鏡價格動輒四五百元、七八百元,最貴達三四千元,最便宜的也一兩百元,且款式極少。而在洪家樓大衆直通車眼鏡超市,二三百元配副眼鏡即是高檔貨,最便宜的鏡架只有10元,最便宜的鏡片只有15元,最低25元就可以配一副近視鏡。
一副眼鏡
房費就攤200多
但是,一提暴利,包括打平價牌的“眼鏡直通車”超市在內,所有的眼鏡商都跟記者“瞪眼”。
濟南的幾家傳統眼鏡商斷然否認眼鏡行業批零差價四五倍的說法。他們表示,批零差價達四五倍的有,但極個別,大部分只有兩三倍。部分品牌眼鏡甚至更低,某店BOSS眼鏡只按1.8加價。但是,他們並沒有掙到錢。首先,驗光配鏡既要有鉅額光學設備,又要培訓大批有經驗的專業人才,有的設備動輒數十萬上百萬元,而人員也需要長期不間斷專業培訓。在我國,驗光配鏡的投入那麼大,驗光卻是免費的。再加上眼鏡店加工兼零售的性質決定了眼鏡店不能像服裝加工廠那樣地處偏遠,而必須設在商業旺地,其成本肯定會再度增加。
“眼鏡直通車”運營商也很不贊同“眼鏡暴利說”。重慶眼鏡直通車的周先生表示,高生產銷售成本和高零售成本是造成眼鏡批零價格懸殊的主因。比如僅鏡片鏡架從廠家到零售商手中就有一級代理商、廣告費、品牌使用費、管理費、風險費等多種費用,其中一級代理商到省級代理商就要加價1倍,二級代理商到傳統店又要加價60%,風險費則是指代理商手中有30%—40%的貨要被預算爲死貨也要打入銷售成本。而銷售成本更高,在省級商業中心,一間二三百平方米的臨街旺鋪,僅年租金就幾十萬上百萬元,但一天只賣一二十副眼鏡,每副眼鏡的分攤費用就達200多元,不高價不足以開店。
他們一致認爲,連續兩三年來省城的幾大眼鏡商已很少有人對外擴張再開新店,原來競相在泉城路金街開店的一些商家也開始撤退即是行業利潤大幅下滑的明證。
眼鏡市場
家族控制
記者調查還發現,眼鏡行業是家族式的,他們大都來自江浙、廣東、江西一帶,店與店、廠與廠老闆之間,要麼是兄弟叔舅姑父姨父,要麼是朋友師徒,分佈到從生產到銷售的各個大小環節,形成了一個特別的“南方商圈”,非知根知底和有特別關係的外人很難真正進入該行業。據瞭解,眼鏡市場一些讓人看不清摸不透的特別現象與這種商圈文化不無聯繫。比如廠商聯手產品將不同的牌子錯位投放到不同的商家,讓顧客難以貨比三家,再比如,眼鏡產品牌子雜而怪、大興傍名牌之風,等等。
比如,在眼鏡行業,各店之間,想找個相同的品牌貨比三家很難,市場上的共有品牌最多不過20%。在泉城路某眼鏡店,既有沃爾沃(汽車)牌眼鏡、也有紅蜻蜓(皮鞋)牌眼鏡,還有“國美”(家電連鎖)牌眼鏡和“派克”(簽字筆)牌眼鏡。在另一些店,記者不僅看到了大紅鷹(香菸)、阿瑪尼(頂級名牌服裝)之類的以中外著名品牌命名的眼鏡產品,就連港臺影視名星任達華和貝多芬、愛迪生等中外名人的名字也成了眼鏡牌子。在洪家樓某眼鏡店,記者還發現了“凱越”(汽車)牌眼鏡和順馳(地產商)、雷朋(防爆膜)牌眼鏡。
南下丹陽訪批發
“全國眼鏡丹陽造”,丹陽號稱“全國的眼鏡之鄉”。據說,在全世界每兩個戴眼鏡的人中,其中就有一個人的鏡片產自丹陽。丹陽佔據着全國眼鏡市場上80%的市場份額,同時還是東南亞地區最大的眼鏡批發集散地。山東一知名眼鏡連鎖店的老闆告訴記者,要想搞請楚山東眼鏡市場的內幕,只要到丹陽眼鏡市場上走一走,看一看,就全明白了。
13日—15日,爲了一探究竟,記者來到這個位於江蘇省南部的縣級市——丹陽。這裏的眼鏡市場,店鋪林立,大大小小有600多家,由新眼鏡市場和老眼鏡市場兩個市場組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