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 | 天津 | 民生 | 廣電 | 津抖雲 | 微視 | 讀圖 | 文娛 | 體育 | 圖事 | 理論 | 志願 | 專題 | 工作室 | 不良信息舉報
教育 | 健康 | 財經 | 地產 | 天津通 | 旅游 | 時尚 | 購物 | 汽車 | IT | 親子 | 會計 | 訪談 | 場景秀 | 發布系統

"津雲"客戶端
  您當前的位置 :北方網 > 新聞中心 > 國內 > 國內要聞 正文
關鍵詞:
 
最新新聞排行
· 2024年京津冀少年兒童智能博覽會開幕
· 都市報道60分 (2024-05-18)
· 第三屆『綠創杯』綠色創新大賽天津復賽舉辦
· 天津新聞 (2024-05-18)
· 啟趣陶情·傳承經典!天津戲劇博物館舉行5.18博物館日專題活動
· 『天開杯』大學生創新創業人纔與成果展洽交流會舉行
· 2024天津音樂節開幕 交響音詩《千裡江山》震撼奏響
· 天大宣懷學院開始招收科創碩士
· 新書《梁啟超在飲冰室》在天津梁啟超紀念館首發,汪兆騫回津講述天津往事
· 美軍加沙建造的臨時碼頭啟用 被指『作秀』
 

李振聲曾請求從國家最高科技獎候選人中除名

http://www.enorth.com.cn  2007-04-04 15:48
 

 

  獨家報道——

  因爲他,中國的小麥產量猛增150億斤,本刊專訪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

  李振聲,不願做科學界的英雄

  2007年2月27日,隨着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的揭曉,李振聲先生原本平靜的科研生活被打亂了。一撥又一撥媒體費盡九牛二虎之力想要與李老近距離接觸,卻被生性低調的他一一拒之門外。

  但轉過身,他卻一再叮囑助手,與研究所學生的座談一定要儘快落實,他想和學生們多多接觸,儘可能地將自己50餘年的研究成果拿出來與他們分享。李老也並不是絕對的“鐵面無情”,在記者多番懇請下,他終於答應在第二天的座談前給記者留出一些時間。

  50萬元捐款風波

  3月6日,北京學院南路一棟普通的高層民宅裏,記者敲開了李振聲的家門。眼前的李振聲頭髮花白、一臉慈祥,低沉的嗓音露出疲憊。簡單寒暄後,李振聲習慣性地坐到電腦前,而我們的話題,自然由這次獲獎開始。

  按照慣例,國家最高科技獎獲獎者能拿到國家授予的500萬元獎金,其中50萬元屬個人所得,其他部分爲科研經費。於是,每年都會有許多人帶着無比豔羨的眼光,想要看看這些科技精英們怎樣支配這筆“鉅額財富”。今年,就在獲獎的當天,李振聲便公開表示,“榮譽歸於集體,這次獎金也應歸於集體。所以,我已和單位說好了,將這次獎金全部捐給單位,作爲學生的‘助學基金’,對經濟困難的學生助一臂之力。”此言一出,激起千層浪。

  贊成者將李振聲視爲偶像,而反對者卻說,李振聲的這一舉動,會擡高人們對獲獎者的期望值和人格標準,使今後獲獎者在獎金處理上陷於兩難境地。甚至有人公開質疑,認爲李振聲純粹是爲了出風頭。

  “我覺得這樣的討論真的很沒有必要!每個人的情況都是不一樣的!”

  躲不開耳邊的紛擾,李振聲一臉無奈。他怎麼都想不到,這樣一個在自己看來再正常不過的舉動,竟會引來爭議。“事實上,攢點錢也不容易,要是自己經濟拮据,我也絕對不會捐。而我每個月工資有1萬多元,老伴是研究員,也有3000多元的月薪,除去日常的開銷,不需要花什麼錢。如果這筆錢真的能爲學生們做點什麼,身爲老師,我真的很高興!”

  比起很多人,窮孩子出生的李振聲對那些貧困生,更多了一份感同身受。

  一次考試改變一生

  1931年2月25日,李振聲出生在山東淄博市周村區北的一個農民家庭,父母靠耕田勞作養活四個兒女,日子的艱難可想而知。但父母深知,只有讀書纔有出路。於是,從私塾到學堂,李振聲靠着親戚的資助一直讀到了高中二年級,一心向往日後當上小學教員。

  或許是命運眷顧,李振聲偶然在街上看到山東農學院的一個招生廣告——免費食宿。“既能上學還有飯吃?這是我小時候從沒想過的。”

  於是,抱着試一試的心態,李振聲報考了山東農學院。他沒想到,這一考,考出了全村第一個大學生,也改變了自己的一生。

  讓他萌生從事小麥育種研究念頭的,卻是一次假期。那時候在北方農村,很多人都有一個盼望,那就是天天都能吃上白麪。當時,人們的主食主要是玉米、大豆等,相比之下,小麥單產低,容易遭受乾旱和病蟲害。在李振聲的老家,鄉親們一直沿用當地的老品種進行耕作,往往忙活一年,收成也不理想。於是李振聲帶回了學院農場培育的幾個優良品種,並拿自家的田地做試驗。最初,鄉親們很懷疑,可到了6月,眼瞅着李振聲家田裏的麥穗沉甸甸,他們再也坐不住了,紛紛登門來換種。

  打那以後,李振聲每次回家都會帶上新的麥種,返校時再包一些家鄉的土壤回去研究。幾十年過去了,淄博乃至全國的很多地方都種上了他參與研究的麥種。

  攻克“小麥癌症”

  1951年,李振聲大學畢業,被分配到中國科學院北京遺傳選種實驗館工作,從事種植牧草改良土壤的研究。5年後,爲了響應國家支援大西北的號召,李振聲放棄了北京優越的工作條件,來到西部一個名不見經傳的小鎮——陝西楊陵,中國科學院西北農業生物研究所。那一年,他25歲。

  李振聲到達楊陵那年,我國爆發了歷史上最嚴重的小麥條鏽病。麥田裏一片黃,葉片上全是鏽粉一樣的東西。李振聲和同事們到田裏巡查,轉一圈出來,藍褲子竟變成了黃褲子。

  條鏽病有“小麥癌症”之稱,是公認的世界性難題。它的傳染性極強,一旦發生將大面流行,導致小麥減產20%-50%,甚至絕收。那時,因病減產的小麥數量達100多億斤,約佔全國糧食總產量的二十分之一。

  看着許多農民對着染病的麥苗失聲慟哭,李振聲心裏特別不是滋味,他下決心:必須要和病菌賽跑!

  在北京時,李振聲曾經收集種植過800多種牧草,這一次竟派上了用場。“小麥有5000年的歷史,一直是人工栽培,抗病能力弱。而牧草則是在自然環境下生存繁衍,自身有很強的適應能力和抗體基因,對條鏽病有很好的抗性。如果把它的抗病能力轉移到小麥上,不就能大大提高小麥的抗病性嗎!”李振聲提出了自己大膽的設想,但說起來簡單,做起來就沒那麼容易了。

  “小麥和牧草是遠緣,讓小麥的後代獲得牧草的抗病基因,難度非常大。”爲了得到最優質的小麥品種,李振聲要從成千上萬株小麥中挑選出一株最好的進行繁育。雜交,篩選,再雜交,再篩選……一晃8年過去了,他所期待的小麥優良品種還是沒有培育出來。

  那段日子,我的壓力最大。非議接踵而來,李振聲甚至受到“研究工作脫離實際”的責難和批評。即便如此,他還是選擇了堅持。

  1964年,機遇終於出現。就在小麥收穫期到來前,接連不斷地下了40多天雨。等到天氣突然暴晴時,一天之內,幾乎所有的小麥全部乾枯了。在1000多份雜交品種中,除了長穗偃麥草以外,只有一個品種還保持着金黃顏色——“小偃55”(小麥和牧草的雜交品種),在陽光的照耀下,它舒展着葉片,一片耀眼的金黃。

  眼前的景象讓李振聲興奮起來,多年的苦功終於見到了成效!帶着“小偃55”,李振聲和同事們投入了新的研究。幾年後,它的雜交成果“小偃6號”誕生,憑藉其抗病性強、產量高、品質好的特質,在黃淮流域冬麥區廣泛種植。一時間,陝西農村裏流傳開了一句民謠:要吃麪,種小偃。李振聲自己也笑言:“我們今天能吃到發麪饅頭和麪包,應該謝謝大自然,更要謝謝給小麥提供優良基因的小草。”

  到目前爲止,“小偃6號”系列及其衍生品種多達50多個,在全國累計推廣3億畝以上,增產超過150億斤。

  “我請求不參加評選”

  從1956年到1987年,這31年中李振聲一直在地方做農業科研,從未離開土地。與土地的親密接觸,爲他的科研報告提供了豐富的第一手資料。

  1985至1987年我國糧食生產出現了3年徘徊不前,而人口總量卻增加了5000多萬,糧食供給會不會出現危機?李振聲接受政府指派,帶領中科院的農業專家,進行了爲期3個月的實地調研,得出的結果令人欣喜。

  “我們預測,如果我國糧食要增加1000億斤的話,黃淮海地區有500億斤的潛力。”李振聲隨手拿起桌上的筆,在一張白紙上比劃。而事實是,6年後,當我國糧食從8000億斤增長到9000億斤的時候,黃淮海地區的增長數達到504.8億斤,與原來的預測十分吻合。

  數據的精確讓人讚歎不已。於是,在1991年-1994年我國糧食生產的又一次徘徊局面出現時,李振聲再次被委以重任。1995年,他寫了題爲《我國農業生產的問題、潛力與對策》的報告。報告指出,我國具有新增1000億斤糧食的潛力,總量將由9000億斤增長到1萬億斤,並提出了相應的對策和實現目標的建議。

  然而,就在李振聲提出這份報告的同時,一本由美國人萊斯特·布朗撰寫的暢銷書《誰來養活中國》出版,引起了很大轟動。

  3年後,雖然我國糧食總產量如李振聲所料,達到1.02萬億斤的預計目標,但此後卻破天荒地連續5年減產。李振聲自覺肩上的壓力特別大,作爲農業科學家,他說,中國人必須證明:我們有能力養活自己!

  經過科學分析,李振聲發現,我國糧食減產,70%以上的因素是糧食播種面積的減少,不到30%的因素是糧食單產的下降,即政策因素起了主導作用,因此他提出爭取3年實現糧食恢復性增長的建議。

  李振聲的這一建議,引起了廣泛關注,中央及時採取了有利的支農措施。到2006年,糧食總產量已經連續3年實現恢復性增長,達到9949億斤。

  在2005年4月召開的博鰲論壇上,李振聲以大量的數據分析和中國糧食生產的發展軌跡爲依據,發表了題爲《誰來養活中國?自己養活自己》的演講,對萊斯特·布朗的觀點做出有力迴應,向世界表明了中國的立場。

  算上今年的國家最高科技獎,李振聲已經先後獲得了六項國家科技大獎。在旁人看來,這可能是難以企及的榮譽,但帶給李振聲,除了欣慰,還多了一絲隱隱的不安。

  “聽說您曾經主動請求不參加此次評選?”

  沉思片刻,李振聲打開了自己的郵箱,將一封寫於2005年12月23日凌晨的郵件打開,信是寫給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科技處處長的,其中有這樣一段話:

  “一想到‘國家最高獎’,我就感到自己還有較大的差距,心中有些不安;如果是接連受獎就會更爲不安,並且會變成一種心理壓力。爲此,輾轉反側,難以入睡……如有可能,我請求從候選人中去掉我的名字,不參加這次評選。”

  “但您爲它付出了那麼多,得獎也算是對自己付出的一種肯定啊!”

  李振聲擡起頭,淺笑道:“首屆國家最高科技獎得主吳文俊說過一句話,‘科學界需要一個沒有英雄的時代’,我非常贊同。如果說得獎是對我成績的一種肯定,那肯定一次、兩次也就足夠了。其實,表揚也好、不表揚也罷,我都會一樣用心地去工作。與其將一個人的表揚集中起來,不如多表揚另外一些人不是更好嗎?調動更多人的積極性!”

  背景資料

  國家最高科技獎

  國家最高科技獎,是中國科技界的最高榮譽,每年得獎者不超過兩名。自2000年設立以來,以其權威性和高達500萬元人民幣的獎金引起海內外的極大關注。

  至今,已有10位科學家獲此殊榮:吳文俊、袁隆平、王選、黃昆、金怡濂、劉東生、王永志、葉篤正、吳孟超和李振聲,而2004年該獎項出現首次空缺。

  李振聲:中科院院士,現任中科院遺傳發育所研究員,植物細胞與染色體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

  曾擔任中科院副院長,中國科協副主席等職,是國家級有突出貢獻專家,先後獲全國科學大會獎、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陳嘉庚農業科學獎等。

稿源 《環球人物》雜誌 編輯 鄭津
 
李振聲院士支援西部潛心小麥育種研究   07-02-27
中科院院長致信祝賀李振聲獲國家最高科技獎   07-02-27
小麥育種專家李振聲獲2006年度國家最高科技獎   07-02-27
 北方網精彩內容推薦
·財經頻道 ·體育頻道
新股申購:山東如意(002193) 武漢凡谷(002194)
新股中籤:中國中鐵首發A股網上發行中籤結果
張道達:老法師看盤 等待決定性一刻(11月26日)
天津新20項重大工業項目陸續啓動 總投資1088億
天津福利彩票雙色球全國開獎公告第2007138期
續談雅帥 歐洲選外援 泰達加速新賽季準備工作
盧彥何楊吳澤上榜 泰達一線隊掛牌名單增至七人
易建聯"撿"1個籃板保證勝小牛 贏回小K教練信任
火箭狂勝掘金止住連敗 姚麥發威祕訣賽前"密談"
世預賽20強抽籤揭曉 中國不幸進入“死亡之組”
·科技頻道 ·娛樂頻道
考古專家“破獲”7000年前少女遇害案
“中國第一幅月圖”完美亮相(圖)
月球“玉照”將公佈 中國航天測控獲四大突破
受詛咒寶石在英國展出 歷任主人連遭噩運(圖)
科學家揭開雄性進化更快之謎:遺傳方式簡單
蔡少芬陳法蓉買傢俱築愛巢 斷背戀情曝光(組圖)
《南京!南京!》劇照曝光 女主角秦嵐自嘆賠錢
小S再產一女 小Lily像極了小S小時候
亂彈《色,戒》——無人不冤 無情不孽
小S生完嘴饞 黑人范瑋琪帶甜甜圈探望(圖)
關閉窗口
 
無標題文檔
天津民生資訊
天氣交通 天津福彩 每月影訊 二手市場
空氣質量 天津股票 廣播節目 二手房源
失物招領 股市大擂臺 天視節目 每日房價
熱點專題
北京奧運聖火傳遞和諧之旅 迎奧運 講文明 樹新風
解放思想 乾事創業 科學發展 同在一方熱土 共建美好家園
2008天津夏季達沃斯論壇 《今日股市觀察》視頻
北方網網絡相聲頻道在線收聽 2008高考招生簡章 復習衝刺
天津自然博物館館藏精品展示 2008年天津中考問題解答
帶你了解08春夏服飾流行趨勢 完美塑身 舞動肚皮舞(視頻)
C-NCAP碰撞試驗—雪佛蘭景程 特殊時期善待自己 孕期檢查
熱點新聞排行 財經 體育 娛樂 汽車 IT 時尚 健康 教育

Copyright (C) 2000-2021 Enorth.com.cn, Tianjin ENORTH NETNEWS Co.,LTD.All rights reserved
本網站由天津北方網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