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記者昨日搭乘渡船體驗。 |
|

|
| 昨日的新聞發佈會吸引了數十家媒體前往。 |
昨日上午11時,“6·15”九江大橋船撞橋樑事故技術鑑定組新聞發佈會在廣州江灣大酒店召開。會議公佈評審結果,明確船撞橋事故發生前橋樑結構處於安全狀態,事故原因是南桂機035號船舶偏離航道,誤入非通航孔,直接撞擊23號橋墩,致使九江大橋坍塌。至於是否還有其它方面的原因,專家小組會繼續進行綜合調查。
昨日,交通部、國家安全生產監督管理總局聯合發佈通報,經初步調查,事故主要原因是船舶航行中突遇濃霧,船長疏忽瞭望,採取措施不當所致,是一起船撞橋樑的單方責任事故。
省外專家超專家組半數
6月19日,事故處理領導小組技術安全鑑定勘察組邀請廣東省內外專家成立專家組,在佛山市召開國道325廣東九江大橋技術評估會議。專家組由全國知名橋樑專家、設計大師孟凡超、廖朝華任正、副組長,交通部總工程師周海濤教授級高工、同濟大學姚玲森教授、交通部公路科學研究院蔡國宏教授級高工、中交公路規劃設計院吳明遠高級工程師等12名專家任組員。據陳冠雄介紹,爲了避嫌,本次技術安全鑑定勘察組專門聘請了廣東省外專家7名,超過小組人數半數,以避免出現本地專家爲此次塌橋事件以技術原因開脫。
坍塌原因:九江大橋不是“豆腐渣”
昨日上午,陳冠雄、廖朝華、姚玲森出席會議並對相關問題進行了解答。
針對陳冠雄從橋樑角度對事故原因的陳述,有記者質疑:船撞橋事件與橋樑本身的設計和質量是不是毫無關係?姚玲森明確表示,發生事故前橋是安全的,橋樑設計還具有一定的超前性。
在我國,主航道需要通過國家檢測:3000噸的江海輪及1200噸的橫向撞擊。但不同河流的橋樑有不同標準,分一到六個等級。作爲一級航道的九江大橋離江面22米,設計時要求徑寬80米。2孔間160米通航孔岸通過江海輪即主墩按橫橋向船舶撞擊力1200噸進行防撞設計,並且考慮到小型船隻和漂浮物撞擊的可能,南、北非通航孔橋墩按橫橋向撞擊力40噸進行設防,其防撞等級通過國家標準,設計有一定的前瞻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