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資料圖片:2006年10月27日,美國客商在廣交會流花展館的裝飾品展區選購裝飾畫。
媒體報道『排山倒海』
目前,美國媒體報道的中國『肇事』產品可謂琳琅滿目:有毒寵物食品、有毒牙膏、不安全玩具、不合格輪胎……現在則又集中在水產品上。美國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日前稱,將暫停從中國進口?魚、巴沙魚、蝦、鯪魚和鰻魚5種水產品,直到證明這些產品符合美國的安全標准為止。
根據FDA的數據,今年以來,每月都有約200批中國的貨物被美國拒收,是所有美國主要食品貿易來源國家中最多的。相比較而言,泰國遭拒的約為18批,意大利為35批。
《華盛頓郵報》則報道,美國農業官員在過去的一年中,還查獲了數百萬磅來自中國和其他亞洲國家的違禁禽類產品,其中一些產品還采取蒙混過關的手段,比如,包裝箱上寫著『乾百合花』和『梅乾片』等等。
產品質量關乎消費者的健康,甚至人身安全。按照美國媒體的報道,一些黑心『中國制造』產品,確實在美國造成了極其惡劣的影響。比如,來自中國的寵物食品——麥麩裡面被非法添加了化學品三聚氰胺,導致許多美國寵物腎衰竭死亡。而中國有質量缺陷的輪胎,也導致了一起致命的交通事故。這些事件一經媒體報道,立即在美國掀起軒然大波。
在這種情況下,一些美國媒體不斷發表極有情緒化的言論。比如,美國《亞特蘭大憲法報》一篇社論就說,沒有一個國家能確保食品等產品的完全安全,『但有證據表明,與其他貿易伙伴國相比,中國的生產廠商更加疏忽大意、冷漠和缺乏職業道德』。
由於一些肇事產品都是食品等人們日常必需品,接連不斷的負面消息自然也會讓美國人感到不安:我買到的中國產品是否合格。
作為美國人這種擔心心態的最極端例子:在猶他州,一健康食品公司日前更打出『無中國產』的招牌,稱該公司生產的所有營養產品,都沒有來自中國的原料。該公司老板戴維斯說,此舉是針對近來頻頻被報道的中國產品含有毒物質新聞的反應,公司並希望以此大做廣告進行推銷。
『中國制造』價廉物美,深受美國消費者喜歡。但目前一系列針對『中國制造』的不負責任的負面報道和制裁,事實上已對相關中國廠商造成了嚴重打擊,也在某種程度上損害了『中國制造』的聲譽。研究中國的公關專家梅裡爾·魏因格羅德甚至說,這一系列事件,正導致中國面臨一場『公共關系噩夢』。
有人乘機興風作浪
中美每年商品貿易額高達數千億美元,某些商品確實存在問題,這是事實。但當前密集地對『中國制造』的指責也不乏誇大的成分。
一般來講,一國『發現』進口產品有質量問題,大致有三種原因:一是產品確實存在質量問題;另一種則是兩國質量標准存在差異;此外,也不排除一些利益集團乘機興風作浪、混淆視聽。
中國質監局就表示,其實在去年中國輸美食品中,被美國FDA退回的不合格產品比例不到1%,這一數字甚至低於同期中國拒收的美國食品比例。一些美國食品最近就被發現存在細菌超標、霉變和二氧化硫含量過高的問題。至於其他產品,美國制造的汽車或輪胎因質量問題被大規模召回也多次發生。
此外,FDA日前宣布暫停進口5種中國水產品的做法,則有矯枉過正的因素在裡面,因為它不是針對具體肇事廠家,而是制裁了所有此類中國產品,這種『連坐』政策並不符合國際慣例。就比如中國即使發現某種美國可樂有問題,但也不能因此禁止所有美國飲料進口。
在中國輪胎風波中,問題也絕非單純的質量問題那麼簡單。被控輪胎不合格的中國杭州中策橡膠有限公司表示,該公司與提出指控的美方FTS公司此前存在商業分歧,對方有利用訴訟橫加指責、為自己謀利的嫌疑。此外,渲染中國輪胎質量問題,可能也有個別利益團體推動貿易保護主義之嫌——去年美國共銷售輪胎3.07億個,其中40%為進口,中國則是最大的出口國,出口美國3200萬個輪胎。中國的出口肯定也影響了美國部分相關廠商的利益。
《紐約時報》援引一名中國公司高層官員的話稱,『中國輪胎已經成為國際市場的一支重要力量,許多人都想掐住中國人的脖子。我認為你們應該徹底想想這個問題。所有美國公司都在中國設立了分廠』。
反華團體借題發難
借質量問題對進口實施限制,是國際貿易中一種常見的貿易壁壘。在美國貿易保護主義抬頭、中美貿易摩擦加劇的大背景下,個別中國商品的質量問題也自然迅速上昇為政治問題,一些人更趁機發難,開始妖魔化『中國制造』。這其中,有商家,比如將中策公司告上法庭的美國公司,也比如前面提到的貼『無中國產』標簽的食品公司。但這種靠妖魔化語言來賺錢的做法,明顯也有地域歧視的嫌疑——道理很簡單,沒有一個美國公司膽敢在廣告上說:該產品『無XX州制造』,因為這肯定會掀起軒然大波並會被責以巨額罰款。
除有利害關系的商家外,一些反華和反全球化團體也趁機發難。比如美國國內的反沃爾瑪組織,就以此為由頭開始在美國媒體上大做廣告,稱美國人在沃爾瑪花的錢養肥了中國,沃爾瑪的許多產品都來自中國,而許多中國產品都質量不合格。
但語言最犀利也是最具政治殺傷力的,則無疑是一些對中國虎視眈眈的政治人士。圍繞著中國產品的質量問題,一直主張制裁中國的美國保守派議員找到了新的平臺,開始紛紛發表談話,要求對中國產品實施管制。上月26日,萊文、凱西等四名對華強硬派參議員致信布什總統,稱一些中國公司漠視美國安全法律,聯邦政府應該迅速采取管制行動。多次提出人民幣法案的參議員舒默也對新聞界稱,這一系列有關中國產品質量問題的報道,證實美國確實應該對進口采取更嚴格的管理。另一名民主黨參議員理查德·德賓則誇張地說:『現在已經達到了這種程度,即「中國制造」標簽在美國成了「危險」的同義詞。』
對於這種高度雷同的批評中國聲音,公關專家魏因格羅德就表示,這些言論離不開特定的政治背景,中國產品質量不過是一個由頭,『它助長了一些反華團體的聲音。下次再有參議員提出保護主義貿易條款時,將會得到更多的共鳴』。
雙管齊下破解危機
實事求是地看,『中國制造』危機,一是確有部分中國產品質量不佳,國內監管也不夠嚴格;二是部分人士的推波助瀾甚至大力渲染,則將普通的質量問題轉變為『貿易風暴』甚至『政治風暴』。因此,要破解這個問題,也需要從兩個方面下手。
對中國來講,應強化產品的安全監管,加大對肇事廠家和失職官員的懲處。一些美國專家指出,出現這種狀況,在於中國目前正處於一個『劇烈的轉型期』,這種狀況在100年前的美國也發生過。美國後來專門成立了食品和藥物管理局(FDA),全面加強了對相關產品的監管。美國的經驗,或許對中國有所啟迪。
對於中國近來加強打擊假冒偽劣的行為,美國媒體也予以高度評價。《紐約時報》就引用相關專家的話說,中國領導人已深刻認識到問題的嚴重性,『他們不會讓一部分壞的出口產品損害國家聲譽』。
另一方面,中美政府應加強溝通和合作,共同打擊假冒偽劣產品,並將准確完整的信息傳遞給消費者。這一點在美國尤其重要,比如在FDA暫停進口中國水產品這個問題上,許多美國官員和媒體都只講中國產品有毒,而根本沒提FDA的聲明中的另一點:從上述水產品中檢測出的非法添加劑含量非常少,接近於能被檢測出的最低水平,該局不會要求召回這些水產品,也不會建議消費者銷毀或退回這些產品。
在質量問題上,如果發現確定是廠家問題,那麼涉及的中美廠家理應提高產品質量,接受處罰並承擔由此造成的損失;媒體則應客觀報道,不能僅憑一面之辭,就誇大其事,造成消費者的誤解;政界人士更不應借題發揮,對個別孤立現象大肆渲染,並上綱上線到兩國整體貿易問題。但如果外方真的是故意『找茬』,中方也須有足夠的思想准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