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37年7月29日,日本侵略軍進攻天津,第29軍駐天津的第38師曾奪回火車站,包圍了東局子的日本軍用機場,但奉命撤回天津。30日,天津慘遭淪陷。日軍對天津市區狂轟濫炸,到處縱火,使數十萬難民無家可歸,此後開始了對天津長達8年的統治。
據資料顯示,1937年7月7日,日本帝國主義製造了盧溝橋事變,7月29日,在飛機和大炮掩護下,大批日軍從大沽口登陸開進天津,地處八里臺的南開大學被日本侵略者視爲抗日中心,不僅派飛機狂轟濫炸,還派出數輛軍車滿載煤油和日本兵前去縱火,把南開大學的圖書館、教室和宿舍等付之一炬。
日軍的野蠻侵略使成千上萬的和平居民遇難身亡,市政府、警察局、造幣廠、法院、車站、電臺、商廈和工廠被炸燬燒焦,天津遂告淪陷。日寇佔領天津的8年時間裏,在政治、軍事、經濟和文化等方面實行殘酷的法西斯殖民統治,使天津成爲日本侵略中國、掠奪中國經濟和華工的戰略基地,把天津變成一座人間地獄。
對於這一歷史性的事件,記者走訪了親歷天津淪陷的劉德英老人和南開大學校史專家樑吉生老師。
採訪天津淪陷親歷者:忘不了那段屈辱歲月
23歲,年輕的他親眼看見日本鬼子架着大炮佔領了天津城,一座又一座房屋被炸塌,數十萬人失去了親人和家園。一時間,空氣裏瀰漫着血腥的味道,整個城市都在呻吟。93歲,他的頭髮早已全白,需要拐杖的支撐才能緩慢行走,但此時茶香瀰漫在空氣中,陽光透過窗戶照進屋裏,他享受着子孫滿堂的天倫之樂。7月29日中午,劉德英老人拿起老花鏡,翻看着桌子上的檯曆百感交集,70年過去了,年逾古稀的老人還清楚地記得1937年7月29日那天的震驚和屈辱……
淪陷日當天太慘了
劉德英的老家在河北省白洋澱,由於家鄉鬧蝗災,爲了謀生,十幾歲時就來到天津學徒,後來又經過本家叔叔介紹,被當年的北寧鐵路局錄用,當上了29軍專用列車的高級服務員,還曾在29軍軍長宋哲元的專列上工作。“那時我一個月掙50塊大洋,算得上當年的‘高級白領’了!”劉德英回憶說,當年他租的房子在河東區郭莊子附近,一個月租金只有一塊二,而在當時的天津,警察一個月也就掙6塊錢,當兵的也才8塊。由於他幹活肯吃苦,加上鐵路薪水本來就高,50塊大洋在當時養活四世同堂的一家老小富富有餘,對於獨自生活的劉德英來說,更是可以過上天天下大餐館的富裕生活。1937年7月7日盧溝橋事變爆發後,一時間天津百姓人心惶惶,對日本侵略者的仇恨和害怕讓人們紛紛將家裏的金銀細軟忙不迭地縫在貼身的內衣裏,準備隨時逃難,年輕的劉德英也感到了深深的恐懼。天津淪陷日當天“太慘了!到處都是被炸後的破磚爛瓦,到處是死屍……”
1937年7月29日,日軍在進攻北平的同時,又開始進攻天津。隨着天津淪陷,日軍對天津市區狂轟濫炸,到處縱火,數十萬百姓無家可歸,一時間天津成爲一座人間地獄。劉德英回憶說,當天他正好休息在家,而從一早開始,日本人的飛機就不斷地扔炸彈,整個大地好像都在晃動,很多房屋都倒了。他也顧不上帶走家裏值錢的東西,隨手拿了幾件換洗的衣服,就走出搖晃的屋子,和很多人一起走到大街上,打算去投靠法租界的一個同事。當時,衚衕裏和大街上擠滿了揹着包袱準備逃向租界避難的老百姓,一時間,整條街都顯得很混亂。一枚又一枚炸彈在附近爆炸,周圍的建築紛紛倒塌,很多人都躲避不及。在一聲聲巨響下,塵土堆裏有人在呻吟,還有孩子們淒厲的哭喊,很多人家逃難時已經忘記了鎖門。正當人們步伐踉蹌逃難時,日軍的飛機看見了人流,開始用機關槍掃射。逃難的人羣夾雜着哭叫聲像洶涌的波濤一樣,但大街上根本沒有躲避的地方,有的人被機槍射中,倒在地上再也無法動彈,有的人捂住流血的傷口,不住地呻吟。劉德英趕到法租界的時候,天已經漸漸黑了,個子矮小的劉德英很幸運,沒有引起法國兵的注意,順利通過關卡,找到同事,得到了暫時的保護,但眼看着那些無法進入租界的老百姓正在遭受日本鬼子的欺凌,劉德英的心裏彷彿在流血。
不許吃白米的屈辱生活
天津淪陷後,百姓的生活苦不堪言,日本人不允許中國人吃白米,百姓們只能從被日軍控制的糧食配發糧店裏購買雜和麪兒。“日本人真是太壞了,往小米里放鋸末,讓人吃了拉肚子。”劉德英痛心疾首地說,日本人爲了長期奴化中國人,挫傷人們的反抗意識,變着法地折磨老百姓,當時很多人因爲吃不上糧食麪黃肌瘦,滿大街都是吃不飽飯而哭叫的孩子。不久,日本人在天津的鐵路邊修了許多崗樓,崗樓上站着架着機槍的日本鬼子。“所有人都氣啊,但身後就有刺刀頂着,也沒有辦法!”當年日本人在火車上都安置了執勤的日本兵,當火車路過掛着日本國旗的崗樓時,就會要求所有的乘客全部起立,面對崗樓鞠躬,稍有反抗,日本兵上來就是一頓毒打。劉德英還記得,佔領天津以後,日軍在天津市內開炮轟擊,炸燬了很多民居,不少老百姓因此流離失所,甚至悲慘死去,滿大街都是乞討的人和屍體。“小日本太壞了,我不給它做事!”從那時起,劉德英毅然決然地從鐵路辭職,把積蓄花光後,他靠賣花生米爲生,過着拮据的生活,從一個衣食無憂的“白領”變成了一個居無定所的小商販。日本侵華戰爭的8年裏,劉德英的生活也過得異常困苦。“我的運氣也算好的了,日本人抓了十幾萬人去當勞工,死傷的人數不勝數啊。”劉德英感慨地說,當年日本人在大街上抓勞工去修鐵路,很多人莫明其妙失蹤後就再也沒有回來。解放後,劉德英來到河北區飲食公司的川魯飯店當業務員,主管採購,並娶妻生子,重新過上了安寧幸福的生活。
“日本人要從地圖上抹掉南開”
1937年7月29日凌晨兩點多,日軍將炮口對準南開大學。
“爲什麼日本要炸南開,因爲當時南開的師生搞了許多的愛國抗日活動,日本人是非常痛恨南開的,所以就要把南開炸燬,從地圖上抹掉南開。”據南開大學校史研究專家樑吉生介紹,29日凌晨,日軍飛行第六大隊以“九二式50千瓦炸彈”從海光寺的日本軍營裏炮轟南開大學,木齋圖書館首先被摧毀,整個建築物坍塌,只剩下支架矗立在那裏。隨後,配合着飛機的轟炸,日軍向南開大學連續投彈。
從29日凌晨一直到30日,日本侵略者幾乎炸燬了整個南開大學。至8月1日晨,南開大學“已成瓦礫場”,校內的主要建築——秀山堂、木齋圖書館、芝琴樓女生宿舍和教授宿舍樓,均被夷爲平地。思源堂因爲炸彈沒有爆炸,倖存了下來,成爲現在南開大學校內唯一一座解放前留下的建築。
校園遭到轟炸時,正值學校放暑假,加之局勢不穩定,留在學校的學生並不多,當時負責留守的南開大學祕書長黃鈺生先生決定帶着所有在校學生從思源堂後邊坐船撤退,其中還包括後來任南開大學校長的楊石先先生。他們轉移到王頂堤,一部分師生第二天又冒着危險回到學校,發現學校已被佔領,被迫轉移到英租界,整個轉移過程中,無人員傷亡。
據統計,日軍轟炸以及佔領南開大學共銷燬包括教學樓、研究室以及宿舍樓共37棟,搶掠圖書近15萬冊,損失超過600萬元,佔抗日戰爭初期中國高校受損的1/1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