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晚報》8月22日有篇報道:大學新生報到在即,不少家長已準備好“隨軍”陪讀。讀罷這新聞,倒讓我想起一條“舊聞”。
那條“舊聞”說,某人養了只黑貓,本指望它能捉老鼠,不想,一日卻看到一隻大老鼠正在追趕這隻黑貓。貓被追得四處亂竄,最後被老鼠追上狠咬一口。主人可憐那黑貓,給貓貼上創可貼。
這聽來可能很新奇,其實並不新鮮。清人沈起鳳的《諧鐸》中就記載過。一個叫黃之駿的人,養了一隻寵物貓,“用以防鼠,視其色,斑斕如虎,羣以爲俊物”。但這隻俊貓卻不會捕鼠,以致“衆鼠俱無畏意,成羣結隊,環繞於側。一日,踏肩登背,竟齧其鼻,血涔涔不止。”
貓鼠關係的變異,根源在一個“寵”字。當某種動物演變爲“寵物”時,其“功能”和“價值”就發生了變化。表面上看,身爲動物,過着比某些人還要優越的“貴族”生活,可謂幸運之至,其實是可悲之至——它們已不再是自然的生命,喪失了生命存在的價值和意義,它們只是一個活的玩具。
從貓、鼠、狗等動物身上,人類應該可以得到某些啓示。如今,就是平民百姓家中,也有嬌慣的獨生子女等着大人們侍候。和前輩人相比,他們的生活水平優越多了,但他們的生活能力和實際生活質量卻大大下降了。一項調查研究結果指出:中國當代青少年的身體素質和健康隱患令人擔憂,其健康指數不是提高,而是下降了。中國的孩子們一個個被擠在學業競爭的快車道上,疲於奔命。陪讀的家長,誰希望自己的子女“退化”,誰不希望孩子成龍成鳳?但如此“寵愛有加”的做法只會事與願違。
自然界的生物有進化也有退化,其間關係錯綜複雜,但有一個規律是明確的:生於憂患,死於安樂。嬌生慣養的一代,可別變成“怕老鼠”的“貓”。(張培鋒)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