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建設和諧文化,是我們黨在新世紀新階段領導全體人民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的偉大實踐,具有以下基本特徵:
傳承性。建設和諧文化,是以既有各類優秀文化成果爲豐富思想資源,形成富於時代性的和諧文化。它對待人類優秀思想文化,不僅“承”,而且“傳”。它的傳承性表現在:一是繼承和弘揚中華民族傳統和諧文化的精華,如在人與自然的關係上強調“天人合一”、在人際關係上強調“和爲貴”等等,用馬克思主義立場觀點方法去梳理、辨析和揚棄,吸收它能夠與現代社會發展相適應的內容,並賦予其時代價值和現代意義,使之實現創造性的現代轉化。二是努力傳承人類一切優秀文明成果,尤其是科學、民主、法治、自由、人權、平等、博愛等共同價值觀,尊重、學習、吸收不同文化中體現和諧思想的因素,共同形成和諧多彩的世界文化。
創新性。建設和諧文化,必須立足於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實踐,面向現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來,積極進行文化創新。它的創新性表現在:一是樹立創新精神,自覺地適應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要求,推動文化向更加和諧的階段邁進。二是適應社會轉型和經濟體制轉軌的現實要求,實現文化觀念、文化內容、文化形式和文化體制從傳統向現代的不斷創新和發展。三是培育和諧寬鬆的文化環境,寬容和包容創新中的不同意見,用實踐去檢驗有爭議的創新見解,同時立場鮮明地批判錯誤觀點,並注意區分學術爭鳴與政治立場的界限。
開放性。建設和諧文化,是一個將和諧理念、和諧精神轉化爲和諧社會建設實踐,又在實踐中不斷豐富發展的動態開放過程。它的開放性表現在:一是求同存異,樹立多樣和諧的文化發展觀念,承認不同文化存在的價值,形成一種“和而不同”的良性文化狀態。二是博採衆長,積極汲取不同文化的有益成果,着眼於世界文化發展的前沿,站在文化發展的戰略制高點上,正確處理好本土文化與外來文化、主流文化與多樣文化的關係,大力發展和繁榮社會主義文化。三是以我爲主,拓寬文化發展的新視界,在與世界不同文化的交融與碰撞中不迷失方向,做到內不失自己固有之血脈,外能適應世界浩蕩之潮流,使具有中國特色、中國風格和中國氣派的社會主義文化真正躋身於世界優秀文化之林。
服務性。建設和諧文化,必須堅持服務中心、服務羣衆,切實讓廣大人民羣衆共享文化發展成果。它的服務性表現在:一是服務中心,把和諧文化的要求落實到經濟社會發展的各個方面,形成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良好局面。二是服務羣衆,把滿足人民羣衆的文化需求作爲出發點和落腳點,尊重人民羣衆的主體地位和首創精神,充分調動人民羣衆的積極性、主動性和創造性,注重豐富普通羣衆的文化生活,關心貧困地區和困難羣體。三是服務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着力解決影響社會和諧的各種矛盾特別是思想文化問題,不斷鞏固並拓展我們黨執政的文化基礎。
長期性。建設和諧文化,不僅是緊迫的現實課題,更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它的長期性表現在:一是把握和諧的相對性,處理好和諧與不和諧的辯證關係,以和諧爲根本的價值追求、價值目標,走出試圖一勞永逸消除不和諧因素的認識誤區,最大限度地消除或減少影響全局的不和諧因素。二是將長期性目標與階段性要求結合起來,立足當代中國實際,研究制定建設和諧文化的具體任務和措施辦法,在堅持不懈上下功夫。三是把全國文化建設的戰略佈局與各地各部門實際相結合,確保和諧文化建設深入細緻、切實可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