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時下,人們都愛說“新聞自由”,某些外媒常常拿“新聞自由”對中國說事。而國內某些人們每說“新聞自由”總喜歡以歐美爲崇尚標尺,不時地抱怨“新聞不夠開放”。然而,新近發表在德國《明鏡》週刊那些嚴重傷害中國的形象,給旅德華人帶來嚴重困擾的報道,令人們對歐美“新聞自由”陡添問號。
8月27日,德國《明鏡》週刊封面上是一面中國國旗形態的簾布,一位中國女性面孔拉開簾布向外窺視。封面故事標題是《黃色間諜》。報道指責德國發生的許多工業間諜活動和中國有關。而人們知道,近兩年來,《明鏡》週刊發表了不少有關中國的負面報道,其中,那篇《中國木馬入侵總理辦公室電腦》的獨家新聞就給了中國形象抹黑給了中德友好關係添上麻煩已是不爭的事實。由此,引發了11月10日中國留德學生團體聯合體、全德華人社團聯合會等的齊聲抗議(2007年11月13日《人民日報》海外版)。人們知道,在德國的法律中,種族主義、種族歧視的宣傳是違法的。那麼,身爲德國有影響的《明鏡》週刊爲何明知故犯?不言而喻,《明鏡》濫用了“新聞自由”。
其實,像德國《明鏡》這樣的以抵毀中國,給華人形象抹黑的現象在美國等西方國家也不時見到。比如,4月23日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CBS)播放“狗窩”帶有辱華傾向節目在遭到美國華人團體的強烈抗議後,5月12日,兩位相關的節目主持人才遭到被解除處理(2007年5月12日中新網)。而人們同樣知道,種族歧視是違反美國法律的。爲何CBS節目主持人仍然“執迷不悟”,非要叫板美國法律?不言而明,他們也濫用了“新聞自由”。
說到歐美“新聞自由”,人們自然聯想到近來在所謂“中國產品”的風波中,美國媒體的一個顯著表現:每寫到“中國問題產品”,總少不了添上“中國玩具含鉛量超標”這麼一個共同特點,而故意隱瞞從中國進口玩具多數爲美國設計這麼一個重大事實。對此表現,連美國政界、商界一些持公正立場的人們都發出批評聲,稱美國媒體掩人耳目。這恐怕是人們觀看歐美“新聞自由”的一個視角。事實告訴人們,所謂歐美“新聞自由”,也決不是公正客觀的代名詞,而是嵌有單邊主義標記的。只要對自己有利,他們就大寫特寫,不惜添油加醋,不惜拿別國的形象開玩笑,不惜抵毀別國人民。如此“新聞自由”到底是給社會給公衆添福祉還是添亂,人們不難分清。面對德國《明鏡》週刊對中國形象抹黑的誣衊。面對旅德華人依法羣起進行抗爭的場面,此時《明鏡》的編輯們也許感受到他們“新聞自由”不大可靠了吧。
“新聞自由”與言論自由一樣都是世界各國的追求,作爲民主法治國家,作爲一個和諧社會,是需要保護言論自由、保護新聞自由的。但是,列入保護的只能是法律規定允許的範疇,而被法律明確規定列入抵制的內容,不但不能保護,還必須訴之法律,堅決加以抵制。比如,像《明鏡》那樣故意抹黑中國形象的情況,就需要依法進行論理。這種論理同時也是一個保護真正的“新聞自由”的舉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