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最有發言權了。”《尋找往來京津兩地“有故事的天津人”》活動一經推出,讀者鄭仲彥女士就第一個打進電話,要“說說自己25年來的京津交通故事。”
1980年代當天往返不可能
51歲的鄭女士原籍北京,1982年大學畢業的時候被分配到天津一家科研單位工作,“那會兒我要想回家,單程至少需要四個多小時。”
1982年,天津東站還是原來的老龍頭火車站,每天往返京津兩地的火車車次有限,不少都是過路車,車票倒很便宜,只有2.9元。但當天回家當天返津簡直就是一種奢望。那段時光被鄭女士形容爲“疲於奔命”。
“我們單位在津塘公路上,到火車站只有17路,趕火車至少要提早出來一小時,然後坐兩個小時的火車到北京,從北京站回家還要一個小時。”鄭女士說,那時的火車晚點屬於家常便飯,最“輝煌”的一次,火車開到廊坊的時候,前方鐵軌不知出了什麼故障,整整在原地停了7個小時!悶熱的車廂混雜着汗味、廁所味讓人噁心難捱,急得乘客都直蹦高,卻又無可奈何。那一次,她根本就沒有回家,到了北京站後馬上買了返程車票回了天津。
1990年代空調車快速舒適
1990年代開始,往返京津的火車開始逐漸增多。1995年的時候,京津兩地開始啓用全新的空調客車,單程抵達北京不過70分鐘。鄭女士說,北京的朋友來天津,天津的她帶着丈夫孩子去北京,都變得易如反掌,再也不用倒班、請假。
與此同時,京津塘高速公路的路況也越來越好,往返京津兩地的長途客車越來越多,走公路從天津到北京也就一個半小時,偶爾召集幾個朋友,還可以拼車來次“自駕遊”。
新世紀搬家搬到火車站旁
“每個小時至少一趟空調客運車,24小時都不間歇的長途客運車。”2000年之後,鄭女士感覺北京天津的距離感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越來越多的北京朋友邀請鄭女士一家人當導遊,來天津趕海當漁民,釣蟹吃海鮮;當然也有不少天津的親朋好友,和她一塊兒去北京逛什剎海、遛皇城根,早上七八點出發,晚上八九點回來,火車票、客車票隨到隨買,方便至極。
不久前動力車組投入運營,一直供不應求,“看得出天津發展的快啊,前幾年空調車都經常有空位的情況,現在動力車組不管是不是公休日,幾乎趟趟爆滿。”坐在往返天津的列車上,鄭女士發現,兩地年輕人的交流越來越多,很多人都是單位在北京,家在天津,週五晚上回天津,週一早上去北京,時間特從容。
“高鐵要是再投入運營了,我們這些人就更幸福了。”鄭女士說自己特別期盼高鐵,30分鐘就到了北京,對於兩地的上班族而言,太有誘惑力了。“我和丈夫一起,將房子買到了天津站附近,而北京高鐵車站就設在永定門附近,那裏剛巧就是我北京的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