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有關資料介紹,我國剛剛服役的殲10戰機單價2000萬美元,每小時飛行費用爲10萬人民幣。
對軍事科技、裝備和戰爭的另眼觀察
在軍事愛好者眼中,慘烈廝殺的重兵集團、精確突擊的遠程導彈、劈波斬浪的海上編隊、空中翱翔的新型戰機、深邃太空中的各種衛星等是一副完美戰爭畫面不可或缺的重要元素。如果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觀察,這些坦克、軍艦、飛機、衛星等裝備消耗的不僅是燃油和原子能,更是金錢。在精於計算的人眼中,戰爭和軍事科技與裝備的發展和實戰運用實際上就是吞噬金錢的漩渦,主戰裝備一詞與吞金巨獸無異。
問天的厚禮
太空是軍事鬥爭的制高點。冷戰期間的太空競賽與其說是一場科技較量,不如說是一場財力角逐,在前期保有巨大領先優勢的蘇聯火箭總設計師科羅廖夫,在實現發射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進行首次載人航天飛行和太空行走(EAV)以及首次繞月飛行等一系列創舉後,之所以最終敗在他的德國同鄉——美國火箭總設計師布勞恩手中,與蘇聯政府大幅度削減登月計劃經費不無關係。
1969年7月16日,總重量達2700多噸的“土星”五號運載火箭託舉着45噸重的“阿波羅”11號飛船,在震碎了方圓5千米範圍內的全部玻璃窗後,進入了地球軌道,美國人自豪地宣稱:我們讓1艘驅逐艦升上了天17月20日,宇航員尼爾·阿姆斯特朗把人類的足跡第一次留在了地球之外的星體,美國最終贏得了登月競賽。但在欣喜之餘,也付出了巨大代價。爲了實現已故肯尼迪總統10年內登上月球的遺願,他們慷慨地付出了300億美元(1960~70年代幣值),平均每個美國家庭爲“阿波羅登月”計劃負擔了472美元。細算起來,45噸重的“阿波羅”飛船相當於黃金價格的15倍,6次成功飛行帶回的183千克月球岩石相當於金剛石價格的35倍。
與半個世紀前相比,今天太空科技雖然已經有了飛速發展,但航天活動還是一項耗資巨大的工程,據我國運載火箭系統總設計師劉竹生計算,要把1千克的東西送入太空,火箭就得消耗62千克。目前,把1千克有效載荷送入地球軌道平均費用1~2萬美元,我國首次“神舟”五號載人飛船的直接消耗達10億元人民幣。
從下面的一組數字不難看出載人航天后面的巨大消耗:發射“神舟”五號的“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的起飛重量479.8噸,船箭組合體高58.3米,“神舟”五號飛船總長9.2米,總重7.79噸,“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組合體要以燃燒和拋棄472.01噸的代價把7.79噸的“神舟”五號裝入軌道。火箭發動機啓動後,在100秒內將燃燒掉2000萬美元燃料,平均每秒20萬美元,問天之路的艱辛與只能用天文數字計量的付出可見一斑。
漂動的鈔票
海洋是陸戰場的橫向延伸。海軍武器裝備的昂貴歷來有名,航行在海面上的艦艇實際上就是滿洋漂浮的鈔票。據有關資料介紹,一艘中型驅逐艦僅進港靠泊碼頭這個簡單動作,就要消耗2噸重油。國產某型驅逐艦僅以經濟航速航行,每小時就要耗油4噸,摺合人民幣12000元,若一天以航行10小時計,僅油料消耗就達12萬元。如果是一個多艘艦艇的海上編隊,或者噸位更大的軍艦,這個數字就會十倍、百倍地放大。
美國雖然擁有無以匹敵的大型航空母艦,但也有別人難以承擔的消耗,尼米茲級航母是美海軍現役最先進的航母,共有9艘。據有關資料估算,以該級航母爲例,如果按服役30年計算,每艘航母維持費用爲111億美元,艦載機的採購和維護費用爲198億美元,導彈驅逐艦、導彈巡洋艦等護航艦艇的費用爲67億美元,油、水和食物的費用爲55億美元。粗算下來,一艘尼米茲級航母編隊全壽命費用高達430多億美元,若按20%的通貨膨脹率來計算,將近600億美元,年均耗資20多億美元,稱爲“吞金怪獸”毫不爲過。難怪那些表面上富得流油的歐洲小國只能搞搞2、3萬噸的小型航空母艦來充充門面。
據國外媒體報道,我國的旅海級驅逐艦單價1.6億美元,現代II級驅逐艦的報價4億美元,基洛級636潛艇單價達到9000萬美元。在這些天文數字面前,沒有巨大的經濟實力是很難發出定單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