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元月1日上午9時,浙商大廈的施工現場看不到歡度新年的景象,工人們早已各就各位忙碌起來。整個施工現場加上忙碌穿梭的工人,讓人不禁聯想到成羣結隊搬運物品的螞蟻。工人們或兩三人一組搬運着鋼筋,或用工具挖掘着泥土,或將鋼架像織網一樣有規則地架構起來……各個崗位忙碌而有秩序。
工地的張師傅剛剛跨入50歲的行列,來自秦皇島的他已經有20多年在外幹建築工的經歷了。他告訴記者,浙商大廈2007年12月的時候剛剛開工,那個時候他就參加了工程的施工建設。現在整個工程正在挖槽打樁階段,運土的大車來回穿梭,而一些地方正在搭建鋼鐵支架。由於2008年10月工程就要完成施工,因此張師傅和同伴們每天都要完成一定的任務量。來自內蒙古的王小軍剛來工地的時候,這裏還是一片空地。現在他除了要負責綁鋼筋、搭支撐架以外,還要幹一件技術活,就是每兩小時給混凝土測量一次“體溫”並記錄下來。“因爲天氣冷,測量混凝土溫度可以跟蹤工程質量。”王小軍解釋說。
上午7點一直到下午5點,王小軍都要在工地上工作。只有下班回到宿舍,他才能好好地休息一下。對現在住的宿舍他非常滿意,和以前的工地不一樣,工程隊給他們在居民區裏租了民房,二室一廳70多平方米的房子,6個人一屋,暖氣和浴室都具備,比以前住工地上的宿舍好很多。雖然曾經參加過市區、西青區等六七個工程項目的建設,但像參與響螺灣這樣的大型商業區建設,王小軍還是頭一次。他知道自己正在建設的大廈將來會是一個酒店式公寓,對於大廈將來使用的情況,王小軍感覺“應該像電視上一樣,很多穿得很好的白領在這裏上班,這裏絕對繁華”。
19歲的小李每天負責將鋼筋圍成套子,每天要和同伴一起圍出3000~4000個。“工作比我以前修路苦多了,但是工資比以前要高出2倍。”由於這一點,小李幹得非常帶勁。說到新年的希望,離家大半年的他就想帶着工錢回家過春節。可由於趕工期,他和其他的工人一樣,有可能不能回家過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