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4000餘名佛教信徒、市民、游客一早就來到雍和宮,參加這裡舉辦的捨粥活動。
少林寺用大鐵鍋熬800斤粥施給游客
農歷十二月初八,俗稱『臘八』。不少地方出了臘八喝粥的新聞,最引人注目的是『少林寺恢復臘月初八施粥傳統』的新聞。據河南商報報道,臘八這天,少林寺用四口直徑1.1米的大鐵鍋熬了近800斤臘八粥,施給了游客和登封的敬老院及孤兒院,現場盛況空前。
回顧近年來的臘八節,許多城市開始恢復『施粥』的傳統,而且場面一年更比一年火爆。一些衣著光鮮的時尚男女在寒風中排長隊,就是為了等著領取一碗臘八粥。筆者今年也有幸參加了這樣的活動。在排隊品嘗『臘八粥』美味之後,多了一些思考。
非災非荒,不飢不寒,施粥已不具有從前的賑濟之意,人們之所以不惜冒著寒風費時耗力地跑出去領碗粥,這是對民俗傳統的一種真情留戀,也是這種古老慈善傳統在現在社會的一種展示。喝臘八粥還有另外一層意義,就是分沾吉祥。只要大家此日相聚在一起喝一碗粥,就會吉從天降。不管是懮愁還是煩惱,此刻全都化為烏有。臘八節蘊含施善祈福的文化,與民間慈善連在一起,洋溢著人間的溫情,無論是在施予還是受收,都會感受到一種相互的溫暖。就此而言,『臘八粥』實際上不僅僅是一種食物,而是一種文化的載體。
如何借助『臘八粥』文化的全面復蘇使民間慈善事業得到更好的繼承和發揚,是當下一個有價值的話題。施粥是一種慈善的演示與提醒,無言地告訴大家城中有貧者,富者要有施捨之心,能讓別人分一杯羹,學會給別人一碗飯吃。『無聲施善潤心田』,做人,勿以善小而不為,只要你願意伸出援助的手,就可以快樂自己,同時溫暖別人。正所謂你快樂,所以我快樂。做慈善不是有錢人的專利,筆者希望在隆冬的臘八時節不僅只有施粥一種慈善方式,應該有更多的企業團體和個人加入進來,從各個方面來為貧困者雪中送炭,排懮解難,做大做足『臘八粥』文化的慈善味,最終使之成為真正意義上的慈善節日。這既是對中國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和發展,也是對民間慈善事業的強力助推,可謂『雙贏』。(文/梁宏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