遂平華強的公告顯示,如不在規定期限內領取補助費,未簽訂《和解協議》員工的權益主張將只能通過法律渠道來解決。
遂平華強的工廠門前,三三兩兩的農民工還在等待着招工信息。
法律環境的變化改變了勞動密集型企業的發展生態,並直接導致了企業運營成本的上升。雖然勞動力成本的增加不是國內最大塑料袋企業倒閉的惟一原因,但是,政府妥善解決由此帶來的大量社會問題,包括最後企業的重組,都需要各方充分尊重法律的權威並仔細考量良好的法制環境對當地社會經濟發展的促進作用。
3月6日,河南遂平縣大雨。
600多名原遂平華強塑膠有限公司(以下簡稱“遂平華強”)的農民工冒雨站在縣政府的大門口,他們希望政府能給自己一個說法。
遂平維權小組組長唐慶華對記者說:“幹了這麼多年,到頭來就給補幾百塊錢,這麼多年都白乾了,誰會同意這協議!”
這一天,也是唐慶華和遂平縣委常委、副縣長趙峯約好協商的日子。他主管與廣州南強塑膠有限公司(遂平華強的母公司,以下簡稱“廣州南強”)進行協調工作。然而唐慶華等人沒等到趙峯,等到的是他去武漢出差的消息,趙峯在電話裏對唐慶華說,“再等等,我們還在和廣州南強總部進行協商”。
“我們只是想要求自己的正當權利,公司不應該對我們只賠這點完事!”維權小組請了律師,已經向遂平縣勞動保障局申請仲裁,“連訴訟的準備我們也做好了”。
引起這場下崗風波的正是全國最大塑膠企業的突然“死亡”。
今年年初,一直運轉正常的廣州南強在河南的兩個子公司———漯河華強、遂平華強塑膠有限公司突然宣佈停業轉讓。此前,遂平華強年產量達25萬噸、年產值22億元,佔有全國40%塑料袋市場份額。隨着近兩萬名員工的失業,當地政府面臨不小的壓力。如何恢復工廠運營?如何解決隨之而來的大量法律問題?
大部分農民工選擇妥協
肖領在遂平華強裏度過了10個年頭。他是廠子裏的拌料工,月工資1030元,每天工作8個小時,“從不加班”。這些都讓肖領和他的工友很滿意,因爲他們是遂平所有民營企業中工作最不累,待遇最好的農民工。
肖領眼裏的這種“好日子”在1月18日到了頭。
這一天,像往常一樣到廠子上班的肖領得到了“廠子停產”的消息,隨後工人們被告知勞動合同到2008年1月31日期滿止,不再續簽。
肖領懵了,他的老婆也懵了。他們倆都是華強公司的員工,兩人的工資是全家老小的惟一生活來源。
1月24日,遂平華強大門口的牆上貼出了一張公告:公司宣佈於2008年2月1日解散,解散後員工的合法權益依然能夠得到保證,落款人爲遂平縣華強塑膠有限公司及華強回收公司。
遂平華強人去廠空,只有保安和公司清算組的部分人員還在工作,留下的只有空蕩蕩的廠房、門口悠閒的保安以及被鐵欄杆焊死的大門。門口一位保安開玩笑地對記者說:“在處理後事。”
吹膜工鄭建華今年35歲,在廠子裏幹了9年,失業後再去別的工廠尋覓工作,都被對方以“年齡大”爲由拒之門外,爲此鄭建華一籌莫展地說:“看吧。人家全都要18到25歲的,而且幹吹膜時間久了,別的什麼也不會了。愁人!”
失業的這段時間裏,所有員工都在等待華強公司對職工的補償。遂平華強突然宣佈解散的消息後,由於勞動合同終止期爲2008年1月31日,工人們害怕自己的權益得不到保障,有2000多人在春節前聚集在遂平華強的門口,要求廠方對工人進行合理賠償。此前,漯河華強的工人也同樣對工廠大門進行了圍堵,主張自己的權利。
於是,遂平華強向員工下發了《和解協議》,同意按員工月平均“綜合總金額”的60%補償。即是說,若一名員工年平均月薪爲1000元,他將得到600元的補償金。然而,開始時員工大部分都不買“60%”的賬,籤協議的人並不多。對此不滿的工人們自發成立了民工維權小組,組長唐慶華。
此後,遂平華強門口又張貼出公告,特別提示簽署《和解協議》領取補助費的截止時間爲2008年3月10日。
一開始,6000多名下崗員工中拒籤的有4000多人,但隨着諸多問題的出現,工人們的想法開始動搖。當地政府爲了緩和員工的情緒,承諾簽訂《和解協議》的人今後可優先進入可能會重新運營的華強廠。由於不籤協議會影響再就業,於是籤協議的人越來越多,最終遂平維權小組僅剩下1000來人,而漯河維權小組早已解散。
肖領和鄭建華是屬於選擇“妥協”的員工,他們每天會到工廠門口看看有沒有廠子“甦醒”重新招工的信息,他們不想離開華強,不想錯過第一時間的招工信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