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今不少青少年熱衷中性裝扮、頹廢文學等表現形式,並以“非主流文化”來標榜自己——非主流文化,誤解害處多
時下,不少父母都越來越看不懂孩子。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爲數不少的青少年開始青睞“鬼臉裝”、選秀、中性裝扮、饒舌歌曲、頹廢文學等表現形式,並把這些當成“非主流文化”。但教育專家指出,這是對非主流文化的誤讀曲解,長久下去會影響身心健康發展。
據瞭解,非主流文化是一種青年體驗型文化,強調原創、個性和獨立,誕生於上世紀60年代的西方國家,目前世界上不少成熟的藝術家、文學家、導演和演員,青年時期都曾是非主流文化的忠實擁護者。但時下青少年關注的所謂“非主流文化”是近年來隨“哈韓”、“哈日”風流入的,其中的獨創成分和深入研究所佔比例很少,更多的是從報刊雜誌的海報中模仿明星的裝扮,以此來標榜自己。
誤讀非主流審美易病態一些青少年盲目追求個性反傳統
連日來,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不少青少年誤讀“非主流文化”,盲目標新立異,引起社會關注。
非主流文化,強調追求個性獨立、反傳統,可隨着“非主流”追隨者不斷增多,倡導者水平參差不齊,“非主流”被誤讀,導致部分青少年出現病態審美的趨勢。
記者在採訪中發現,互聯網上隨處可見有關“非主流”的話題和討論,圖像朦朧、色調陰暗的“非主流”圖片氾濫,“寂寞”、“頹廢”等詞彙在“非主流”羣體中使用率頗高;不少青少年將自己的照片上傳到網上,並通過圖像處理軟件把自己的形象修改得陰暗、憔悴。
在實際生活中,不少打着“非主流”幌子經營的服飾店生意紅火,所售商品價格往往成百上千元,而成本價僅爲幾十元。還有的青少年,受不健康信息誘導,通過易妝、易容、轉換性別標榜個性,把自己扮成“中性人”。
專家指出,非主流文化分爲意識形態和外在表現兩方面,二者缺一不可。過分關注外在,忽視內在學識和修養的提高,並不會使青少年看起來更具個性,反而會分散精力,如有不慎還會嚴重影響青少年的心理健康。
每月平均花銷近千元
孩子玩個性家長吃不消
記者近日在採訪中瞭解到,不少青少年把“非主流文化”外化爲穿衣打扮,讓自己在人羣中“扎眼”。他們不斷花錢買個性服飾、化妝品和新潮高價雜誌,每個月平均花銷近千元,佔用自己精力的同時,給家長造成更沉重負擔。
在本市某高校上大三的張麗(化名)告訴記者,要想搞“非主流”,口袋裏要有錢,否則買不到正宗的裝備,把自己弄得不倫不類,在朋友圈裏會擡不起頭來。
“我的上衣和裙子都是從網上買的正版日貨,打折後700元,眼影和粉底是託朋友從韓國帶來的,400元,平時看的雜誌是在上海和香港最流行的高檔品,每個月要花掉近300元。”張麗說,“這還不包括戒指、耳釘和小掛件,都加在一起,每個月怎麼也要花掉1500元。我每個月從父母手裏拿到600元生活費,外面兼職打工賺600元左右,不夠的時候,還得用學生信用卡透支消費,讓父母幫着還”。張麗坦言,有時確實感覺追求“非主流”很吃力。
專家表示家庭社會應正確引導青少年
適度瞭解非主流文化
誤讀“非主流文化”、影響青少年健康成長的問題引發社會廣泛關注。在日前本市召開的專項研討會中,南開大學社會心理學系管健博士指出,青少年應該正確理解“非主流文化”,家庭和社會要共同承擔責任,加強引導。
青少年是價值觀念成熟和自我意識發展的關鍵時期,他們將關注點放在自我瞭解上,並努力尋找適合自己的氣質和態度,這是非主流文化存在並發展將近50年的現實意義,社會理應對此給予足夠寬容。學校和家長要共同協調,在鼓勵孩子適度瞭解非主流文化的同時,加強引導,改變一味的教學、說理、命令式的溝通方式,幫助他們瞭解自我,尋找定位,形成完整的人生觀和審美觀。媒體也應不斷拓寬領域,在介紹服飾、裝扮的同時,向青少年介紹非主流文化的內涵和先鋒人物的成功經驗,全面展現非主流文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