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時節,寄託哀思,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習俗。昨日是首個作爲法定節假日的清明節,衆多市民紛紛外出,趕往各大公墓殯儀館悼念親人。據統計,本市昨日前往各大公墓殯儀館掃墓的市民近20萬人,比起往年40至50萬人的數量明顯減少。
在第一殯儀館內,人們懷抱着花束和乾鮮供果緬懷故去的親人,俯首落淚的、跪拜靈位的、擦拭骨灰盒的……感人場景比比皆是。爲了更好地服務市民,殯葬處下屬職工全部來到祭掃現場,服務時間也由平時的7時30分至16時調整爲7時至16時30分,中午不休息。骨灰存放區都有專門牌匾標寫清楚,還設立了諮詢處、修盒處、修車處、飲水站等,對軍烈屬、老、弱、病、殘實行優先服務。
除了對親人寄託哀思,市民們也沒有忘記用鮮血換來今天幸福生活的革命先烈們。昨日上午,天津工程師範學院、天津職業大學等單位集體趕到市烈士陵園前來祭掃烈士,沒有提前預約、自發前來給烈士掃墓的市民也不少,把準備好的鮮花恭敬地擺放在革命烈士紀念碑前。
家住河西區的王國良先生領着女兒,把一大束鮮花擺放到紀念碑座前並深深地鞠躬。他說:“這幾年每逢清明我都會帶着孩子來憑弔英烈,我覺得從小就要教育孩子不能忘記革命先烈,沒有他們的付出,就沒有今天的幸福生活。”
據市烈士陵園主任高增起介紹,去年市烈士陵園祭掃人數爲3500餘人,今年來這裏祭掃烈士墓的集體和個人明顯增多,3月18日開始就陸續有學校、企事業單位組織集體祭掃活動。截至昨日,市烈士陵園已接待了100多個單位的兩萬餘人,自發前來祭掃烈士的人數也在增加。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