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她正致力於改變這種狀況。
田女士是中國的一名環保人士,居住在西部的四川成都。她常常造訪周邊農村。一個陽光明媚的春日下午,她來到了高勝典(音)家的農田裏,高一直以種田爲生,他和妻子一起種植小麥、水稻、玉米和10多種蔬菜。
像中國大多數農民一樣,高曾大量使用化肥。他從沒有營業執照的一名當地商販的獨輪車上購買化肥。他也認爲這些肥料品質不純,甚至有毒。
如今高驕傲地指着一片整齊的番茄種植田。這些番茄上貼着新標籤,上面工整地寫着“綠色蔬菜種植田”。他用了3年時間把這些田地改造成有機田。對田軍和下游其他居民而言,這種做法能減少自來水裏的農業污染物含量。
3年前,田軍開始推動一項農業可持續發展項目,高是十幾家參與該項目的農戶之一。田領導的一個環境保護組織承擔了施肥設備的費用,這些設備能利用堆肥製造“生物肥料”。這個組織還向農民介紹經驗,告訴他們怎樣更好地培育農作物,並幫助農戶聯繫附近想購買有機農產品的城市消費者。
越來越多的農戶要求加入該組織。高說他的鄰居都開始忌妒了。
不過在起步階段,田軍推廣項目的速度較慢,她正花時間完善其模式。她說:“當我想到怎樣讓這個項目持續下去時,我想的不僅僅是土地的可持續性,人際關係也得保持可持續性。我們必須想辦法滿足大家的需求。”
田並不是從一開始就想要拯救農村,她首先是想讓城市變得清潔,不過她隨後發現這兩個目標是相互影響的。
她的家鄉古城成都像中國許多城市一樣,從20世紀70年代開始進入飛速發展期。工廠開始向河流排放廢水,數千家小吃店、小商店也在這麼做,下水道直接連接着城區水系。
20世紀90年代初,田開始遊說政府部門治理河流。她告訴當地政府,更清潔的環境能提高城市形象,吸引外資和遊客,政府僱用田成立了一個新環保辦公室。在接下來的10年裏,她說成都投入約100億元人民幣治理河流。
如今許多工廠都搬遷到成都市區外。城市的空氣和水質有所改善。河水不再發黑。2000年聯合國環境規劃署在成都召開“人居最佳範例經驗交流會”,對成都表示肯定。成都還沿着河岸修建公園,種植櫻桃樹。田擔心,如果公衆的注意力不再集中於這些問題上,這些成果可能會出現倒退。2 0 0 3年她成立了一個非營利的環保組織“成都城區河流研究會”,並開始與當地大學生開展合作。
3年前田軍開始走訪周邊鄉村。高家的情況很典型。他說:“我也不想在田裏施這麼多化肥,但我得謀生。”
田設計了一個計劃,爲的是能馬上解決這些問題。她希望最終能推廣該項目,從中國政府和國際非政府組織獲得更多的資金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