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總體規劃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
中新生態城建綠色新區
構築以多級水系和綠網為骨架的復合生態系統
中新生態城總體規劃堅持生態保護優先原則,尊重本地自然生態條件,采取適宜的生態修復和重建手段,恢復自然水系、濕地和植被,構築以多級水系、綠色網絡為骨架的復合生態系統。
據了解,規劃以薊運河和薊運河故道圍合的區域為生態核心區,建設六條生態廊道,加強生態核心區與外圍生態系統的連接,形成開放式的生態空間格局,積極推進區域生態系統一體化。保留西南側水系入海口的大面積生態濕地,形成咸淡水交錯的復合式水生態系統。預留七裡海濕地鳥類遷徙驛站和棲息地,保障『大黃堡——七裡海』濕地連綿區向海邊的延續。完整保留薊運河故道,保障北部薊縣自然保護區通往渤海灣廊道的暢通,形成以河流為脈絡的區域生態網絡。在生態城內部,沿河道、濕地建設楔型綠地,形成與區域聯系的生態廊道。在薊運河、津漢快速路等河道和對外通道兩側設置防護綠帶,為生態城提供生態屏障。結合自行車道系統和步行系統,建立覆蓋范圍廣闊的綠廊系統,構建『水庫—河流—濕地—綠地』多層次生態網絡格局。
『鄰裡單元』分三層結構
中新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根據生態型規劃理念和我國社區管理要求,結合新加坡『鄰裡單元』理念,形成了符合生態城示范要求的『生態社區模式』,包括基層社區、居住社區、綜合片區三級。
據介紹,基層社區由約400米×400米的街廓組成,以城市機動車道圍合形成,內部包含完整的步行和自行車道路。基層社區中心服務半徑為200米到300米,服務人口約8000人,可滿足社區居民就近獲得日常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的需求。居住社區由4個基層社區組成,通過步行和自行車系統連成網絡,其中心服務半徑為400米到500米,服務人口約30000人,主要為居民提供日常醫療衛生、文化體育、商業服務、金融郵電等服務。綜合片區由4到5個居住社區組成,場地靈活布置。片區中心結合軌道站點配置更高一級的管理、服務設施和公共綠地。
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
規劃按建設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要求,積極推廣新能源技術,加強能源梯級利用,促進能源節約,提高能源利用效率,大力發展循環經濟,推行清潔生產和節能減排,構建安全、高效、可持續的能源供應體系。
據了解,生態城內優先發展可再生能源,形成與常規能源相互銜接、相互補充的能源利用模式,可再生能源使用率不低於15%;促進高品質能源的使用,禁止使用非清潔煤、低質燃油等高污染燃料,減少對環境的影響,清潔能源使用比例為100%;充分應用建築節能技術,生態城內建築全部按照綠色建築標准建設。
居民外出首選慢行方式
中新天津生態城總體規劃貫徹城市可持續發展和『以人為本』的理念,提倡以綠色交通系統為主導的交通發展模式,提昇公共交通和慢行交通的出行比例,減少對小汽車的依賴,創建低能耗、低污染、低佔地、高效率、高服務、有利於社會公平的交通模式。
據了解,生態城內部規劃機動車道路系統和慢行道路系統,其中高密度的慢行道路系統,串聯大部分居住、產業和公共設施,結合綠地系統營造環境宜人的慢行空間,使慢行方式逐步成為居民出行首選,實現人車友好分離、機非友好分離和動靜友好分離。建設由『軌道交通、城內公交骨乾線、公交支線』構成的三級公交服務體系,不同層級的公交線路之間、公交線路與慢行交通系統之間形成良好的分工和銜接,滿足片區之間及與外圍鄰近地區的公交快速聯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