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經歷大地震後的幸存者,不少人很難擺脫心中的恐懼,他們需要心靈的撫慰。
『心理危機乾預工作者應出現在災難第一現場。成功的心理乾預,不是抹去災害的這段記憶,而是把記憶置於受害者心理承受范圍之內。』5月18日中午,《法制周報》記者連線采訪了著名的心理乾預專家趙國秋,他已經在災區奮戰了三天三夜,這支專家組曾參與雲南大地震和桑美、雲娜強臺風等災後心理危機應急乾預工作。
『地震孤兒』的心理創傷被臨時安置在綿陽社會福利院的北川縣曲山小學學生劉小樺,仍在等待『正翻山出來』的父母。這次災難中,小樺在學校親眼目睹了奶奶、弟弟和兩個舅舅的女兒遇難,與父母也失去了聯系。
12歲的劉小樺是溫總理第一個看望的羌族孤兒,溫總理帶著硬咽的頻頻叮囑和劉小樺不斷哭泣點頭的一幕,讓億萬國人為之心痛。溫家寶對在場工作人員說,『孩子心理創傷很大,要派人做好安慰工作。』
5月16日,心理專家趙國秋對劉小樺進行了1個多小時的心理治療。他與小樺席地而談,懂事的小樺始終認為『爸爸、媽媽不會死』。取得小樺的信任後,趙國秋讓她放松、充滿安全感。趙問及小樺地震時的目睹和感受,試圖導出她的心理陰影,把她頭腦中血淋淋的記憶破壞掉、粉碎掉,釋放情緒。
『小樺的精神創傷源於她親眼目睹了同學、老師從求生的呼救到絕望的呻吟到悄無聲息的死亡過程,後來又得知外婆、,這對一個纔12歲的小女孩來講太沈重了。她的具體表現為返回(災難現場)、驚恐、哭泣、恍惚、夢囈(快逃快逃),是一種典型的復合型精神創傷。』
為配合此次心理乾預,專家組專門設計了一份『四川地震心理危機乾預問卷』,用於心理評估。趙國秋一再叮囑隨行人員,『無論孤兒說什麼,你都不能在他們面前掉眼淚,要麼深呼吸控制,要麼到外面哭,否則會影響乾預效果』。
接受心理乾預中,劉小樺哭過4次,但一次比一次減緩。最終,趙國秋因劉小樺說出『我記不起來了』而結束乾預。盡管是一個艱難的案例,但劉小樺模糊的記憶讓此次乾預『比較成功』。 『小樺需要做進一步的心理治療,她一直很「阻抗」,如不能把她的心理陰影處理掉,在她的成長中將變成一個極為嚴重的心理問題。』
救援人員也需要心理乾預當地醫護人員的心理狀況也讓人擔懮。5月17日趙國秋和他的心理危機乾預組隨醫療救援隊趕到平武縣城,10多位心理危機乾預專家,連夜為平武縣醫護人員進行了心理狀況評估和心理輔導。
『我們救了傷員,誰來救我們,也要照顧好自己。』看到醫生們疲憊的面孔,趙國秋沒想到一開口,十幾位醫生都哭了,包括當地醫院的院長和副院長。
醫療救援隊到達平武前,當地醫生不但要照顧原本的住院病人、收治地震傷員,連續多天奮戰,他們心力交瘁。一位醫生痛苦地回憶,地震發生時,自己也經歷了死亡,但面對傷員要更加堅強;可是面對家人,他就突然覺得非常害怕,實在太痛苦了。他隨後和趙國秋進行預約,第二天請專家進行心理乾預。
趙國秋說,現在對災區進行心理乾預非常重要,不僅僅是對傷員,參與救援的消防、武警、醫生等都需要進行心理疏導。『情緒低落、食欲不振、睡眠不好、過分警覺等等都是心理有問題的表現。心理疏導員進行疏導時,必須和對方充分交談,引導他『閃回』最恐怖、最害怕的一幕,敞開心扉纔能化解心中的痛苦。』他介紹了一個方法:找到病人的恐懼點,幫助病人尋找到一個安全島,鎖定一個最害怕的畫面,慢慢引導到安全島來,能有效緩解痛苦。
應避免第二次創傷衛生部心理應急專家組成員、湘雅二醫院精神衛生研究所主治醫生李衛暉博士說,並不是所有災區群眾都需要心理乾預,要根據心理嚴重程度制定不同的方案。『要優先考慮對孤兒和傷員的心理治療。』
5月19日一整天,李衛暉都奔波在綿陽市九州體育館、長虹培訓中心等幾個災民安置點中,下一步,李衛暉博士和來自其他省區的心理專家還有一個重要任務:總結大地震中人們的心理特點,培訓當地的心理醫生,對災區群眾開展長期的心理治療。
從廢墟中救出來的北川中學高一學生肖波(化名)時常驚恐、精神極度緊張,一看到周圍人離開病房時,就恐慌地說:『快,地震來了,人都走光了,快跑。』李博士首先告訴肖波,有這種心理很正常,其他獲救學生也存在,任何人經過這種災難都會很驚恐。『這就像一注鎮定劑,讓他心理放松』。因為還有餘震,李博士強調現在醫院很安全,幫助他回到『安全空間』。
肖波說將來想參軍,『因為我是被勇敢的解放軍戰士救出來的!』李博士立即引導他要為實現理想而努力。肖波點點頭,表示要堅強。長時間聊天後,她離開時正好發生了餘震,這次肖波沒有害怕,而是鎮定地緊握床板和媽媽的手。『他開始有了安全感,心裡有了一個努力生活的希望,這表明初次心理乾預比較成功。』李衛暉還將對他做跟蹤心理治療。
李衛暉希望通過《法制周報》特別提醒,目前對災區群眾的心理乾預和心理治療特別重要,但災區急需的是專業的心理衛生專家和受過專門培訓、具有臨床經驗的心理醫生,要嚴格控制一些只經過簡單培訓和缺乏臨床經驗的心理工作人員進入災區,避免給災區群眾造成第二次心理創傷。
李博士說,『做了十多年的心理臨床治療,在危急關頭能夠為國家和人民盡上一份力,我感到無比榮幸與光榮。來到災區,我們付出了很多,但也得到了很多。』據悉,中南大學湘雅二醫院還將派出下一批待命的心理和疾病防疫方面的專家赴川。
20%的災民亟需心理治療趙國秋通過4天來對在四川江油市、平武縣等地的災民進行心理危機評估,發現有20%以上的人亟需心理治療。
『心理危機乾預越早越好,最佳時間在危機事件發生的24小時至72小時,越往後,心理上的創傷就越難醫治。』
在對南壩小學幼兒園幸存者7歲的雲雲(化名)進行心理治療時,趙國秋和心理專家傅素芬用『快速眼動信息再加工技術』,將她記憶中的恐怖畫面導出來、抹掉,『粉碎』了她的創傷性記憶。
雲雲是被兩個老師用軀體擋住水泥板而幸存的,她甚至看到了同學被砸斷的頭,獲救後仍然極度驚恐,經常哭泣、尖叫。心理專家讓她找到了自己認為最安全的地方外婆家門口的草地上坐下,然後告訴她『回到了安全的地方,讓她想象美好的東西。』經過3次反復,雲雲再去回憶恐怖的場景『十分困難』了,『不想它時就不會出現』。傅素芬表示,還要對雲雲的父母進行心理輔導和治療,讓雲雲在一個健康的環境裡成長。
趙國秋告訴《法制周報》記者,『在汶川大地震中,心理上的治療與物質上的救助同等重要。當人們遇到重大的災難事件,心理上的防線會被強行突破,容易出現嚴重的心理障礙,心理救災同樣刻不容緩!』他通過本報呼吁全國能有更多的心理專家趕赴災區,幫助災區群眾重建心靈家園。
實際上,『心理救災』已經成為了當下抗震救災中最急切的工作之一。衛生部已經緊急組織各省的心理乾預和防疫專家奔赴災區,一周內組建了100人的災後心理乾預醫療隊。5月16日,中國科學院心理所組織的第二批6名專家奔向四川,隨後還將組織400名左右心理專家奔赴災區。5月17日,以心理危機乾預專家為主的66名北京第三批醫療救援隊趕赴災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