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美國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奧巴馬21日抵達伊拉克,繼續其中東與歐洲的外交旅程。奧巴馬此次外訪受傳媒重視,在歐洲民間也掀起熱潮。但專家警告,曝光率高對奧巴馬未必是好事,這可能令競選逐漸變成對奧巴馬的公投,而不再是『對布什的公投』,令麥凱恩坐收漁人之利。
據香港《明報》報道,奧巴馬此次外交之旅吸引大批記者隨團,當中更包括星級主播,與共和黨候選人麥凱恩3月出訪中東歐洲的冷淡成強烈對比,惹來偏袒之嫌。據美國新聞卓越計劃(PEJ)統計,傳媒報道中,奧巴馬便佔去三分二篇幅。7月7日至13日期間奧巴馬所佔的分量為77%,但麥凱恩卻只有48%。
國內民調僅領先3百分點PEJ主任羅森施蒂爾指出,若傳媒對奧巴馬的專注持續,競選便漸漸變成對奧巴馬的公投,而再不是『對布什的公投』。事實上,得到傳媒愛戴並不代表會贏,2000年共和黨初選的麥凱恩也曾是傳媒寵兒,曝光率甚高,但兩人都無法勝出。
奧巴馬雖然贏盡傳媒心,但據蓋洛普民調,奧巴馬的民望目前卻只領先麥凱恩3個百分點,這跟他在歐洲的受歡迎程度大相徑庭。皮尤民調顯示,奧巴馬在德國的民望以49個百分點壓倒對手,在法國的差距更達51個百分點,英國也有30個百分點。但歐洲官員卻擔心奧巴馬缺經驗,認為民眾對奧巴馬期待過高。
默克爾總理辦公室一名匿名官員說﹕『德國現時正彌漫著奧巴馬熱,但我想他一旦成為總統,很多人的希望都會幻滅。』與默克爾同屬基督教民主聯盟的議員克萊德亦說﹕『奧巴馬那麼受歡迎是因為人們預期他會跟布什的政策決裂,但人們卻不明白那會意味著什麼。興奮通常是失望的前奏』。
或遭抹黑『非我族類』事實上,奧巴馬此行的主要對象始終是美國選民,外國人的愛戴對他反而是隱懮。有民主黨分析師擔心,共和黨或趁機再施展抹黑對方為『非我族類』的慣常招數,就像2004年把民主黨總統候選人說成『法國人』一樣。奧巴馬身上有不少『非我族類』的元素,麥凱恩最近推出新競選口號『國家為先』,便被視為暗諷奧巴馬。
布魯金斯學會伊拉克問題專家奧漢隆警告,奧巴馬要提防『布萊爾效應』。布萊爾當年因跟進布什出兵伊拉克而受美國人支持,但他在國內卻不受歡迎,被嘲為布什的『哈巴狗』。奧漢隆說﹕『若奧巴馬在美國選民眼中變成世界的「哈巴狗」,那會對他不利。』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