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軍(左一)和他的雕塑《脊梁》
?軍自幼喜好繪畫,曾師從泥人張第五代傳人張乃英、朱濟太學習泥塑。汶川地震後,?軍被全國軍民同心協力抗震救災的精神感動,並激發了創作激情。他說:『從報紙和電視中看到一幅幅感人的場面時,我的心難以平靜,總想為災區人民出把力。作為一個雕塑家,我想,最好的方式就是用自己的作品,記錄下四川汶川大地震這一重要的歷史事件,讓人能感受到災區人民不屈不撓的堅強意志、全國人民全力支援的民族精神。』
?軍每天晚上看電視,到網絡上翻看大量照片,尋找著創作主題。廢墟下的小手、瓦礫上的官兵、汶川的『警察媽媽』、小郎錚的敬禮、母親懷中的嬰兒,都曾給他帶來靈感。然而最讓他感動的還是為救助學生而英勇犧牲的譚千秋老師的事跡。譚老師的雙臂在?軍內心產生了巨大衝擊,讓他隱隱感覺到代表著英勇、無畏、捨生忘死的一副『脊梁』。這個『脊梁』既是譚老師,也是我們的黨、我們的政府、我們的軍隊、我們的人民和壓不垮的民族。
為了完美塑造出《脊梁》,?軍買來最好的膠泥和石膏粉,一下班就鑽進屋裡精心雕琢。最初,他將譚千秋老師塑造成彎下腰,張開雙臂擋住石板護住學生的寫實形象。成型後總感覺『脊梁』沒有挺起來,於是便一次次進行修改。經過近兩個月的反復雕塑,最終完成了這尊高46厘米、寬24厘米的《脊梁》。
汶川縣抗震救災紀念館館長陸金勇說,?軍的雕塑作品充分展現出四川災區人民大無畏的精神,勾勒出巴蜀兒女特有的堅強性格,表達出天津人民心系災區的真情。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