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高原明珠鄂爾多斯市曾經以水草豐美、資源富集著稱。但近些年由於自然條件的變遷和人為的因素,鄂爾多斯的生態卻在急劇惡化,特別是上世紀90年代,連續幾年的罕見旱災使這裡的植被覆蓋率下降,沙進人退成了人們不願相信的事實。與此同時,國家能源戰略西移,一批煤炭、電力等重大項目相繼落地實施,鄂爾多斯市的生態建設從此面臨著新的壓力。
生態形勢嚴峻。2000年,鄂爾多斯市市委、市政府在深入調查、認真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了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經濟發展與生態建設『雙贏』,生態問題與『三農』問題統籌考慮、合並解決的基本思路,提出了建設『綠色大市』新戰略、新目標。這些都是科學發展觀在鄂爾多斯實踐取得的成績。
上個世紀90年代,連年旱災席卷鄂爾多斯高原,植被乾枯,水源枯竭,滾滾黃沙撲面而來,生態極度惡化。而此時,因鄂爾多斯資源富集,一批煤炭、電力等重大項目相繼在此開工,這裡的生態環境更是雪上加霜。生態突圍,是鄂爾多斯人必須要直面的現實。
★烏審旗的沙漠綠夢
茫茫的毛烏素沙地腹地,一個女人的名字正從這裡走向全國。她就是鄂爾多斯市烏審旗河南鄉爾林川村一個普通的農家婦女,她叫殷玉珍。
鄂爾多斯市的烏審旗處於毛烏素沙地腹地,生態環境極其脆弱,但生長在這裡的人,並沒有因為這裡脆弱的環境而變得不堪一擊。恰恰相反,這裡的人們正在以自己勤勞的雙手和頑強的毅力,與惡劣的生態環境抗爭著。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烏審旗的生態建設已見成效並享譽全國。
殷玉珍就是土生土長在這片沙地上的農家女,她的家就在毛烏素沙漠腹地。20年前,這裡方圓幾十裡黃沙漫漫,渺無人煙。從1995年開始,在沒有得到國家任何資助的情況下,殷玉珍和丈夫白萬祥不惜一切投入治沙事業中,他們早出晚歸,頭頂炎炎烈日,腳踏漫漫黃沙,一鍬土一棵樹,歷經常人難以想象的艱苦,將不毛之地改造成如今瓜果飄香的『綠色王國』。
經過兩個小時的顛簸,記者終於來到爾林川村。這裡的景象與記者想象中的黃沙彌漫截然不同,四周是望不到邊的綠林,小院坐落中間,院子裡堆放著自己種的西瓜。朴實能乾的殷玉珍從屋裡出來迎接大家:『我早盼望著你們來了,現在公路修通了,大家來這裡也方便多了。』
殷玉珍告訴記者:『過去的20年中,主要精力和資金都集中於種樹治沙了,如今自己承包的6萬畝沙地只剩幾千畝沒綠化了,今後的發展要走經濟路子,要以科技為先導,以生態建設為主業,發展多種經營。』
2004年,殷玉珍植樹造林4000畝,建立了40畝育苗基地,主要繁育側柏、雲杉、樟子松、檸條、羊柴等10餘種樹種;種植西瓜10畝,種植優質牧草30畝,青貯玉米20畝,養羊200只、牛20多頭,人均純收入達9000元,實現了經濟效益、社會效益、生態效益的良性循環。去年在天津某集團的支持下,她投入120萬元,興建了8公裡的砂石路,改變了交通滯後的局面,也為今後建設生態家園奠定了堅實基礎。
有了殷玉珍這樣的帶頭人,烏審旗各級乾部群眾深刻認識到防沙治沙從根本上改變沙區惡劣的自然環境的重要性。2004年,一系列重點林業生態建設工程相繼在烏審旗安家落戶,全旗有林面積達475萬畝,森林覆蓋率上昇到了25.3%?林業生態建設收到顯著成效。
★伊旗『三水』互補用水法
伊金霍洛旗是個水資源相對貧乏的旗。該旗提出了『三水』互補用水的方法,即蓄住天上水、用好地表水、合理開發利用地下水。伊金霍洛旗水利局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今後一個階段結合旗裡的工業經濟發展對水的需求以及旗內對水資源開發利用現狀,要建成一個完整的水域體系,天上水、地表水、地下水的利用形成立體的橫向聯系體系。通過生態建設和必要的工程措施把天上水蓄住,在全旗境內外流水系中有條件的地方通過建成庫壩或截伏流等方式,把地表水攔住,地下水則作為旗最重要的戰備資源進行儲備,有計劃性地進行開采。依托現有的湖淖資源和地下水資源,大力興建庫壩,進行合理的區域布局,並有機地結合在一起。』
據了解,截至2005年6月底,伊旗全旗共建水庫23座,總庫容量為10351萬立方米;機電井7757眼,塘壩329處,總蓄水量590萬立方米;累計保蓄面積32.4萬畝,累計節水灌溉面積達22.35萬畝;新增飼草料灌溉面積6.19萬畝。同時做好現有水利設施的挖潛配套工作,充分發揮現有水利設施的功效和作用,增加水資源的調控能力和蓄水能力。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