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許小年:謝謝大家,片子播的可能不太准,平准基金完全搞錯了意思,在華爾街經濟危機爆發之後,我們看到一些文章沒有搞清楚華爾街發生了什麼事情,把華爾街救市和中國救市相提並論,我們後面會講到為什麼是兩個不同的事件。
我今天跟大家交流的是華爾街經濟救援,分成四個部分,第一部分是金融危機四部曲,金融危機是怎麼產生的,華爾街金融危機不是第一次,也絕對不是最後一次,歷史上多次發生。第二介紹這次金融危機的由來。第三部分解釋一下金融救援,現在美國和歐洲政府金融救援和國內托市有什麼區別。最後一部分是要探討一下金融危機的教訓。從美國金融危機中到底能夠吸取到什麼樣的教訓。
首先談一下金融危機的四部曲,金融危機有這樣幾部分,第一部分,市場上金融機構也罷、投資者也罷或者企業者也罷突然發現新的投資機會,在兩三年前就是資金大量湧入到科技公司,看到的很多機會就是按揭,房地產,發現新的機會之後,廠商和投資者進入市場,這樣的投資機會有一些跟實體經濟根本沒有關系,也可以在人們的眼中成為投資機會,比如大家熟知的郁金香熱,郁金香花可以成為投資的對象,同而變成投機的對象。廠商和投資者覺得這是非常有希望的一個未來的投資領域,所以資金紛紛進入。在投資者資金進入的時候,往往後邊都有銀行信貸的支持,每一次金融危機都離不開銀行信貸,這幾乎是近代金融危機一個規律了。而且信貸本身好像它制造了一種投資機會,由於信貸進去之後,你過去投資的這些資產的價格果然就漲上去了,所以信貸不光是為投資和投機活動推波助瀾,而且信貸本身甚至可以創造看上去像是非常吸引人的投資機會一樣,那麼次按資產就和信貸有了密切的關系,後面還會講到。
金融危機第二階段叫做繁榮與泡沫,資金不斷流入,形成虛假的繁榮,誤使企業和投資者認為這是真正的投資機會,為什麼企業和投資者會產生這樣的錯覺,就是泡沫是自我實現的過程。這在金融學中我們叫做泡沫的自我實現。
什麼叫泡沫的自我實現,就是投資者預期價格要上漲。比如說科技股價格要上漲,比如說郁金香花價格要上漲,比如說房地產價格要上漲。在預期的支配下,市場參與者紛紛地買入,而買入的行動果然就把價格推上去了,這種推上去的價格強化了前面的價格上漲的預期,強化了這種預期,於是就形成一種我們講的叫做正循環。預期和價格之間你拉我推不斷地上漲,所以泡沫的可怕之處就在於泡沫的自我實現,預期的自我實現。你跟我說買郁金香是沒有道理的,這麼高的價格你怎麼還讓我買郁金香,但是我買了郁金香以後發現價格還是漲了,我還是賺錢了,他賺的錢並不是說郁金香的價值比以前有所提高,郁金香的價值根本沒變,而是郁金香的價格上漲了,但是價格的上漲完全是在預期的支配下由資金推動的。房地產也是同樣的。在泡沫的自我實現、預期自我實現的過程中,銀行是火上澆油,銀行通過發放貸款,為投資者提供更多的資金,對於自我實現的這種正反饋的過程,銀行的貸款就像助推器一樣,把泡沫越吹越大,但是大家生活在泡沫中的時候不感覺到泡沫的危險,因為只要我們看到泡沫還在膨脹,我們就相信它的價格還會漲,大家都無所畏懼。
在繁榮與泡沫的階段中往往伴隨著金融創新,企業的創新,伴隨著投機,伴隨著欺詐,所有這些你用簡單的價值判斷來說,好的、壞的這些活動都在這個時期非常地繁盛,在狂熱的市場氣氛中投機和欺詐被原諒和被寬容了,為什麼?今天我們回過頭來看美國的次按的泡沫,大家回過頭都說當時你腦子怎麼這麼渾呢,怎麼買這麼高風險的金融產品,為什麼?在狂熱的市場起沸中人們已經失去冷靜,已經失去了理性的分析,明明知道有些人在這裡面投機,明明知道有些人在這裡做金融欺詐,但是他的心態是什麼?我進去跟你分一杯羹,是這樣的心態,就像阿Q參加革命一樣,阿Q參加革命是為了搶點浮財,泡沫的可怕也在這裡,人們對於明擺著非理性的行為采取欺詐行為,大家都可以預期從這次活動中也能得到一次好處,人性的弱點就在這裡。從經濟學上來講什麼叫泡沫,我們老說泡沫,什麼叫泡沫,泡沫就是脫離了經濟基本面的價格上漲。這個價格上漲已經沒有實際價值的支持,已經脫離了他的經濟的基本面,完全是由於資金的推動造成價格的上漲,這叫泡沫。投機,我們也有嚴格的定義,什麼叫投機?特別是在金融資產方面的投機,不是為了獲得金融資產對應的實體經濟中的收益,我買這個股票並不是要買這個股票所代表的上市公司的盈利,不是的,而是純粹的要賺取價差,我們把這種行為叫投機。
什麼叫投資?我買這家上市公司,我為什麼要買?因為我看中他的公司盈利,他的公司盈利可以為我帶來持續的投資回報,這是投資。我買這家公司並不看好他,但是我預期他的價格要上漲,純粹賺取價差的交易行為我們叫做投機。但是我在這裡想說,無論泡沫也罷,投機也罷,不帶有價值判斷的意味。這個詞都是中性的,我們非常喜歡用價值判斷來分析經濟活動,我覺得這是很不可取的,經濟活動的目的就是為了賺取利潤,所以在這裡並沒有譴責投機的意思。
第三階段,是泡沫破滅。
第三階段是泡沫的破滅,泡沫的自我實現,不可能永遠持續下去,中國的古話講,千裡搭長棚沒有不散的筵席,什麼時候筵席散了有這樣幾種情況,人們對於價格感到擔懮的時候,有可能撤出市場,撤出市場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你一撤他一發慌了,覺得郁金香花有什麼用,這麼高的價格捏在手裡,趕緊換現金,於是大家奪門而出,奪門而出的結果是什麼?就急死人。第二個捅破泡沫的在實體經濟中,比如科技公司,我預期這家公司盈利會增長,增長非常快,股價也跟著盈利往上走,但是突然一個報表下來,二三季報表一出來一看這家科技公司盈利沒有預想得好,就覺得我必須修改我的預期,於是拋掉手中的股票,這樣一拋也有可能引起連鎖反應。第三個泡沫破滅就是純粹的心理因素,比如說美國現在金融動蕩,為什麼這麼快的速度就渡過大西洋(600558,股吧),到了歐洲,心理的因素是很大的原因。美國的金融體系快崩潰了,歐洲人搞的心裡慌慌,純粹的原因可以拋掉手中的資產,泡沫破滅有這樣幾個方式。在泡沫破滅的時候可以產生兩個效應,這兩個效應都使得恐懼和崩潰在很短的時間裡就可以發生,這兩個效益一個是剛纔講到奪門而出的效應,這個效應有序通過這道門出去完全不一樣了,就像一條船,泰坦尼克突然沈了,來加速救生艇的下沈,誰都不想要手中看來是非常值錢的金融資產,都想把金融資產拋掉換成現金,大家都拋的結果就是救生船加速下沈。在泡沫破滅的時候,要產生出這樣的效應,泡沫破滅的時候由於在繁榮期的杠杆,泡沫破滅的時候,杠杆反向作用,同樣是加速恐慌的傳播以及雪崩效應的迅速擴大,什麼是杠杆?杠杆就是如果你現在經營的資產是十塊錢,那麼你自己有資本金只有一塊錢,那麼你的杠杆率就說是多少倍?十倍的杠杆率。這個杠杆在泡沫膨脹的時候,大家用得很舒服,為什麼?如果十倍的杠杆相當於物理學上杠杆的長端,這端是9,這端是1,因此在長端這邊用一點點力氣就可以撬動這邊巨大的資產,所以在泡沫膨脹的時候會很舒服,用一點點資金可以撬動投資,可是當資產價格下跌的時候,杠杆反向作用也非常厲害。短端杠杆的頭在下沈1厘米,長端這邊衝上去多少厘米?9倍、10倍。所以杠杆是『雙刃劍』,在泡沫膨脹的時候可以增加你的資本金的收益,但是在泡沫破滅的時候,它使你加速下跌。所以我們看到的現象都是什麼?我們看到的現象是泡沫吹吹吹,幾年吹這麼大,但是要崩潰起來,幾個月就夠了,為什麼幾個月就夠了?因為有一個奪門而逃的效應,因為有杠杆放大的效應,大家都知道雷曼兄弟為什麼倒了,這樣一家公司的倒臺為什麼在市場上引起這麼大的波動,雷曼兄弟杠杆率是多少?30多倍。你想一想,這個小泡沫破滅,它在市場上產生的能量被放大了,粗粗地講被放大了30倍,後面再加上AIG、兩防,於是鬧得不可開交。
所以我們講金融危機大概分這樣四個階段,那麼按照這四個階段來劃分的話,美國當前的金融危機,乃至於歐洲當前的金融危機是尋著怎樣的發展道路一直到了今天這樣一種地步。第一步在源頭上,應該講美聯儲錯誤的貨幣政策,貨幣的發行超過了實體經濟的需要,造成了次按的產生,格林斯潘為首的美聯儲保持美國低利率時間太長,大概在兩年多的時間裡,從2001年之後,在兩年多的時間裡,美國聯邦基准利率大概在1%,而且保持時間長達兩年之久,正是在兩年的時間裡,金融體系放出了大量的貨幣,利率這麼低,我作為一個銀行的經營者,手裡拿了很多錢,我一定要用這些錢尋找高回報的產品。當我的按揭貸款合格的貸款申請人,貸款已經都拿到了,但是我手裡還有錢,為什麼商業銀行手裡還有錢,就是美聯儲供應超發貨幣,多出的錢要貸出去,商業銀行手裡拿太多現金不是一件好事,因為現金都是儲蓄者的儲蓄,它要支付利率,他一定要想辦法把手頭的現金變成生息資產,一定能產生利息的資產,否則資產在他手裡不產生利息,這個資產投的越多賠得越多。商業銀行到處找貸款對象,正常的貸款人都已經拿到了,他就找不正常的,什麼叫次按,就是達不到按揭標准的人也得罰貸款,他怎麼罰的?你想申請次按首先要有穩定的工作,老板提供工作的證明,提供年收入的證明。商業銀行由於手裡拿的錢太多,就放松這方面的標准,無法提供收入證明的沒有關系,給我一個電話號碼,我一個電話號碼打過去,說喂張三嗎,李四是不是在你這兒工作,是在我這兒工作,年薪多少?年薪四萬美元,電話一掛上就行了,這就算符合手續了。
你想這樣的借貸人風險高不高,風險是非常高的。按揭貸款還需要有首付,首付申請人說首付30%我付不出來,那沒關系,10%吧,10%也付不出來,5%,5%也付不出來,最後首付降到多少?降到了0首付,更有甚者,降到0首付以後他說我月供也付不出來,沒關系,前三個月免月供,前三個月不行,前六個月免月供,如果你想想是0首付,免傭工,如果不提供證明,誰來提供按揭貸款,阿貓阿狗全來了,為什麼?起碼等於我什麼?等於免費住六個月的房子,等六個月以後要我拿出第一份月供的時候,我拿不出來,我跟銀行說對不起,我拿不出來,銀行說我要把你的房子拿走,他說你拿走就拿走吧。為什麼他說你拿走就拿走呢?他一分錢沒花,首付等於0。他是沒有什麼好失的,所以次按吸引了一大批沒有能力借到按揭的人,他現在拿了按揭,如此高的風險,為什麼銀行要做這樣的生意?銀行手裡的錢太多了,他發不出去,你不能讓我把錢趴在帳上,趴在帳上每天要有利息,我要有收入,每天變成生息資產要有收入,美聯儲的供應過了頭,所以我們說錢沒有萬萬是不行的,對個人來說是這樣,對經濟也是這樣的,錢不能發太多,這是我們從次按過程當中學到很大的方面,其實這個教訓過去都有。
商業銀行感覺到這些客戶有問題的,這些人將來的斷供和違約率非常高,他怎麼辦呢?他意識到這個風險,於是他把投資銀行家請來,他說你看我這兒有一批資產在這兒,我都知道他們違約率挺高的,有很多人甚至沒有穩定收入,為了轉移風險,你呀現在來幫我把這些次按打包,做成資產證券化,金融工程,這是我們國內講的很熱的金融工程,你給我做資產證券化。我用這些次按產生的現金流做成債券打包在市場上賣掉,商業銀行如果能把這些次按貸款在市場上賣掉就可以回收什麼?回收現金。這個風險跑到誰手裡去了?誰買次按的債券就跑到誰手裡去了。所以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做這樣的打算,利用金融市場來分散風險,來轉移風險。在證券化的過程中,次按的風險就通過這種打包出售,傳到了經濟的各個角落,誰手裡有了就是一顆定時炸彈。大家說資產證券化這樣一種市場化的操作,是不是風險太高,以後我們要停,不能停,市場確實有分散風險的功能,但前提是什麼?前提是投資者要知道如何為風險定價,要知道如何為次按打包的這些證券定價,但是那個時候市場不知道,市場不知道如何定價,為什麼?因為這種金融產品太復雜了,找不到定價公式,到今天也沒有找到定價公式,在次按的資產證券的基礎上,又經過投資銀行的一次打包,把它做成CDO,CDO做了以後還不夠,在COD的基礎上再打包切塊,再賣一次,做成CDO的平方,到CDO平方的時候大家全暈了,不知道怎麼樣給債券定價。市場如果不知道如何為金融產品定價,這個市場就喪失了它最基本的功能,金融市場最基本的功能就是為風險和收益定價,定價公式的缺乏使得金融市場,使得次按的市場、CDO的市場就像一個菜市場沒有稱一樣,如果一個菜市場裡面買和賣的人非常多,但沒有稱,沒有標准,沒有定價標准,這個市場能正常功能嗎?不能正常功能。所以次按的問題在哪裡?當投資者面對次按打包的資產的時候有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沒有定價公式,他手裡沒稱,他不知道這個產品值多少錢,這是第一個問題。第二個問題,他沒有信心。經過幾次打包以後,次按貸款人原來的違約風險、違約概率的信息都在打包過程中消失了,你如果沒有信息的話,你怎麼能估價呢?估值呢?你如果不知道這個公司的經營情況,你怎麼能給這個公司股票定價呢?如果你不能准確定價,你怎麼能做出正確的投資決策呢?投資者為什麼沒有定價公式也都買了這麼多次按資產,為什麼?因為投資者手裡的錢也太多了。
在這個過程中,我們現在回過頭還批評評級公司,我沒有信心,我不懂得給他定價,評級公司你們應該懂得怎麼評價,但是標准普爾、穆迪等等評級公司為了拿到手續費采取了不負責任的態度,他知道我給這些資產,沒有很嚴格的定價,投資者也會買,因為大家現在都著急,找不到更好的投資品種,所以他就是蒙混過關。現在回過頭來,大家批評評級公司不負責任,是,評級公司不負責任,但是評級公司不負責任的評級,為什麼投資者當時也接受了呢?這就是我們說到在泡沫的繁榮期,每個人都對於投機和欺詐活動采取一種寬容的態度,因為大家急於跳上這條船來分一杯羹。你回過頭來可以指責這個,指責那個,但是在我看來市場的責任誰也跑不了,從美聯儲開始往下每一個參與者都是有責任的,什麼時候這個局玩不下去的時候,是次按的違約率開始冒出來了。次按還有一個產品設計上的特點,什麼產品設計上的特點呢?是頭兩年給你很低的利率,比如3%的利率,從第三年開始讓你付9%的利率。這樣的話等於次按的潛伏期就有三年,就有兩年到三年,所以次按它的危險在哪裡?剛開始看不出來,剛開始為什麼看不出來?因為頭兩年銀行收的利率只有3%,非常低的利率,借款的人可以輕易的把月供能夠供上,可是從第三年開始,當利率一下子跳昇到9%的時候,很多人都受不了了,開始違約,開始斷供,所以潛伏期,為什麼次按大家在市場上談了很長時間,但為什麼爆發危機就是在去年,就是因為有潛伏期。
一旦人們發現次按的違約比以前預期的要高,以次按為基礎的價格就會發生什麼變化?當人們發現原來估計的違約率大概是5%,現在看來根本不止5%,可能10%,甚至10%都打不住,可能要到20%,如果次按一違約,次按所產生的現金流就沒有了,在次按基礎上做的債券的價值怎麼樣?下跌,下跌得非常厲害。所以當市場上傳出一些次按違約率上昇消息的時候,這些次按資產的價格暴跌,暴跌的結果是什麼?把買了次按的金融機構拖垮了,投資賬上出現大量的損失,在這個過程中,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做了次按,又做了資產證券化,拿到市場上去賣,非常不幸的是什麼?是商業銀行和投資銀行自己也買了。你說這不是諷刺嘛,你去忽悠別的投資者你忽悠也就算了,你自己怎麼也買了,他在賣的過程中發現賣的市場銷路這麼好,看來真是好東西,我也買點吧,就把麻煩買回家了。到次按為基礎的債券價格暴跌的時候,像雷曼兄弟、美林、瑞銀,他們賬上都出現了大量的投資虧損,這個窟窿怎麼堵上,沒有人替你堵,只能你自己拿資本金堵上,可是剛纔我們說了,他的資本金有多少?他的資本金如果杠杆率是30倍的話,他有多少資本金?他的資本金只相當於總資產的1/30。所以資產這一端出一點問題之後,很快的就把他的資本金全吃掉了,資本金沒有了,資不抵債,資不抵債怎麼辦?趕緊到市場上融資,但是雷曼也罷,美林也罷,再到市場上融資的時候發現已經融不到資了,為什麼?他們的股價暴跌。原來每股30塊,賣一股可以融到30塊,現在發現每股就剩1塊了,股價就剩1塊錢了,賣一個股票,賣一個股權的話只能融到1塊錢,結果發現在股價暴跌以後,在市場上的融資也不可能了,但是這邊的投資虧損還在出現,資本金不足怎麼辦?這邊血供不上去了,最後的希望在政府,緊急向政府求救,但是雷曼兄弟的求救,美國政府擺了一副冷臉,說NO,雷曼沒有辦法,只好宣布破產,美國政府為什麼說NO呢,保爾森有他的考慮,前邊出了一個拜爾斯丹,拜爾斯丹出問題的時候,美國政府幫了一把,用承擔不良債務的方法幫了一把,用摩根大通收購了拜耳斯丹,雷曼想如法炮制,但是潛在的投資者對雷曼講,你們到政府那兒談談,說我收購雷曼可以,你避免破產,但是你要從政府這兒找到擔保,要擔保不良資產出現的損失由政府來消化,所以雷曼找到美國政府,美國政府沒想就說NO,美國政府為什麼說NO?如果幫了雷曼兄弟一把,後面美林又來了,幫了美林一把,後面大摩又來了。美國政府想這哪是頭,咱們得當機立斷,後面沒有了。他這樣的考慮是有道理的,這樣的考慮是防止經濟學上出現的現象,就是道德風險,防止道德風險繼續擴延,繼續延伸。但是保爾森沒有想到他拒絕雷曼,在市場上引發了恐懼,雷曼是美國第四大投資銀行,第一大高盛,第二大大摩,第三大美林,第四大就是雷曼,當雷曼倒下去的時候,市場上的人都說如果雷曼倒了,還有誰不會倒呢,於是美林的股價、大摩的股價和高盛的股價狂跌,大家沒有信心了,說雷曼倒於次按資產,美林也買了很多次按資產,如果美國政府不救的話,美林會倒掉的。
美林的客戶紛紛把自己的賬戶在美林關掉了,把資金抽走,形成什麼?形成對投資銀行的擠兌,銀行盡管資產負債表失衡以後還可以生存下去,什麼時候生存不下去?現金流斷掉的時候就生存不下去,就是銀行擠兌,當老百姓對銀行的信用發生懷疑的時候,每個人都想來提款的時候,銀行的現金流不夠了,這個時候他只好倒閉。那麼雷曼倒臺以後,就形成了對剩下的三家最大的投資銀行的擠兌,這些客戶都把資金轉走了,轉的是美林發現橕不住了,於是美林匆忙自救,找到一個買主,把自己折價賣給了美洲銀行,就剩下兩家投資銀行在那裡艱難的堅持,大摩一家、高盛一家,客戶這邊不斷地把資金轉走,那邊是次按的損失報出來,這邊股價暴跌,眼看這兩家投資銀行都岌岌可危。這兩家投資銀行不僅是最大的,而且全是百年老店,是華爾街的皇冠上的明珠,如果這兩家再倒了的話,下邊輪著誰了,下邊就要輪著第二梯隊的商業銀行,實際上第二梯隊的商業銀行已經受到衝擊,我們知道有兩家銀行,一家是全美最大的儲蓄銀行,一家是全美最大的區域性銀行,都排名很前的,僅次於花旗、摩根大通和法哥(音譯)在西海岸的,金融市場風聲鶴唳,不知道下一個倒臺的是誰,人人自危,信心動搖,處於崩潰的邊緣,這是美國的情況,結果在大摩,在摩根斯坦利和高盛自救的時候,華盛頓互惠已經橕不住了,把自己賣掉了,馬卡維亞為也橕不住了,現在是兩家最大的銀行商談要把馬卡維亞分掉。所以商業銀行、投資銀行就剩下兩家最大的,其他全倒了。其他一倒了以後,老百姓是什麼樣的情緒?本來我的錢放在華盛頓互惠銀行,我的錢還拿得出來拿不出來,老百姓就去提款,就加速了這條船的下沈,整個金融體系的信心沒有了,在金融市場上看不到交易,大家不敢交易,為什麼不敢交易?我不知道你是不是下一個雷曼,大家不敢交易,整個金融市場像北京玉淵潭冬天一樣,這個水本來是流動的,現在怎麼樣?凍住了,什麼叫金融?金融就是資金的流動和通融,資金一旦停止流動,禁止通融,這個資金就失去了他的功能,美國前兩天就處於這樣的狀況,市場上看不到交易,每天都看到儲蓄者去提款,每天看到就是這個機構不行了,那個機構不行了,這個次按報出來了,那個CDO報出來了,AIG怎麼倒的,是在泡沫期間,有一些金融機構買了次按產品,買了之後心裡不托底,覺得買了以後違約的概率到底是多少,我不知道,怎麼辦?我到AIG買了一個保險,美邦公司給了我一個保險,我就放心大膽的投資這些資產,因為如果資產出毛病,AIG賠付,結果真出問題了,AIG賠付,就把一家健康的保險公司活活拖垮,說現在資產不行了,你趕緊賠付,AIG不得不賠付,這種賠付現金的流出把AIG拖垮,AIG是很好的一家保險公司,業務很賺錢,就是因為現金流沒有了,賠付的量在一段時間內過於集中,過於大,活活拖垮。
所以金融市場上是風聲鶴唳,美國的金融體系那幾天真是岌岌可危,如果再不救,這條船就要沈掉。華爾街將面目全非,以美國為中心的世界金融體系也將面目全非,不救怎麼行呢?必須要救。這個救怎麼救法?救你一定要救到要害處,要害在哪裡?要害在於金融機構的資本缺乏,市場上大家不做交易,我們金融學上的術語講流動性缺乏,沒有流動性,這個湖面被凍住了,被大家的恐慌心情所帶來的寒冷把這個湖面全凍住了,流不動了,於是救援很自然的要救要害,因此我們看到什麼呢?我們看到中央銀行打開了借貸的窗口,向金融機構提供幾乎是無限的緊急信貸。AIG賠付現金支付量太大了,這邊現金流入不夠,好,你可以到中央銀行借款。美國政府的方案是七千億,實際上把前面兩防上的花費,把AIG等等所有的救援花費估計是兩萬億美元,整體的規模是兩萬億美元,歐洲各國已經明確給出兩萬億美元的救援方案,為什麼歐洲也要花兩萬多億,因為英國的銀行、瑞士的銀行、德國的銀行都買了次按資產。
通過資產證券化出售到市場上,美國的次按風險流向了世界各個角落。
問:許教授你好,你在演講開始的時候談到美國多次發生危機,並且您也認為未來還將會發生危機,這是我非常困惑的,人類為什麼現在已經登月了,而且甚至有克隆人,但是這種經濟活動中的危機卻不能避免掉,像美國那樣的市場經濟體系,他為什麼呢?人類為什麼不能認識到如此危害嚴重的東西,我們把它避免一下,是不是有一個悲觀的結論是人類不能避免這個東西?為什麼?
許小年:人類認識經濟體系的能力和影響經濟體系的能力是非常有限的,拿人類所能夠控制的第一個自然力量來說,火。自從人類學會了用火之後,人類就火災不斷,到今天都無法杜絕,今天我們可以把人送上月球,但是我們無法杜絕在地球上的火災,你說為什麼呢?我覺得是我們的思維方式有一點問題,我們問的問題不應該是在科技如此發達的今天,為什麼這些大的災難我們無法避免?我們的思維方式應該是什麼?即使科技如此發達,我們認識世界、影響世界的能力依然是十分有限的,因此這些災難是不可避免的。人類的醫學研究這麼發達,我們可以克隆,說實在的,如果法律允許,克隆人都行,但是各種疾病照樣流行,所以在市場面前,在自然面前,我們必須認識到什麼?人的能力是有限的,不要想駕馭市場,不要想改造自然。工業革命之後,人類腦子發揮強大,掌握了這麼大的物質能量,掌握了蒸汽機、發動機,掌握了核動力,他覺得我現在可以成為世界的主宰,我可以成為宇宙的主宰,不,你永遠不可能成為世界的主宰,不管你的科技如何發達,不管你掌握的物理力量有多大,這個世界上永遠有一些力量是超出人力所及的,所以我們搞市場經濟,在市場面前,我老說在市場面前要有敬畏之心,不要動不動就想我要駕馭市場,我要改造市場,我要設計市場,這都是一些非常愚蠢的想法。
過去我們講說人類認識自然的目的是為了改造自然,今天我們還說這樣的話嗎?今天我們不說了,為什麼?我們在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犯了無數的愚蠢錯誤,被自然嚴厲的懲罰,今天我們終於明白了我們認識自然的目的是為什麼?是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所以我們今天提的口號是保護自然,是保護生態,是休養生息,和自然的和諧共處,那人和經濟之間的關系是一樣的,不要幻想你能駕馭市場,不,市場不可駕馭。你想駕馭市場的結果都是要被市場懲罰,那我們還在這兒研究乾什麼,我們要認識市場的規律,要順應它。
但是很明顯的,既然我們到現在無法杜絕火災,火災這樣的事兒我們都無法杜絕,金融危機還會發生。那麼我們做的是什麼事呢?我們做的是盡人力以怠天命,聽起來是非常悲觀的想法,但你想一下就扯到哲學問題上了去了。
問:許教授你好,我想問一下中國是否賣掉就是買了美國政府的次按債券,就這一個問題。
許小年:據我所知中國政府持有次按的債券好像不多,我們持有很多美國財政部的債券,我們持有很多兩防的債券,這我知道。美國政府的債券和兩防的債券,我認為沒有必要賣掉,因為這些債券的價格沒有出現大幅度的下跌,我們國內的一些報道,把兩防的股票價格和兩防的債券價格給混了,由於美國政府接管兩防,使得兩防原有股東手裡拿的股票變成了幾乎是廢紙一張,但是正因為美國政府接管的兩防,兩防的貸信非常好,所以兩防沒有發生太大的波動。我們國家外匯儲備在美國政府兩防債券上可能會有一些損失,但從目前國外債券價格來看即使有,損失也不太會大,我國把兩防債券和股票搞混了,其實不是這樣的。次按的資產從我們看到的數據來講,主要是集中在金融機構的手裡,比如說有一些國有銀行買了,有一些股份制商業銀行買了,我還沒有看到政府買次按資產的報道,所以如果是沒有買的話,比如說外管局,比如匯金公司、中投公司沒有買的話,就談不上賣的問題。
問:許教授你好,我想問一下華爾街在歷史上遭遇到很多金融危機,大蕭條、次按危機,每一次股市和金融體系的崩潰代價非常慘重,我想問一下這是否意味著完全自由化的市場經濟靠不住呢?
許小年:同樣,你完全管制的經濟也不行,中國1949年建國到1978年搞了多少,搞了將近三十年的計劃經濟,搞不下去了,於是走向市場,蘇聯1917年十月革命一直到1990年年代,搞計劃經濟搞不下去,最後只好走向市場,自由市場不是完美的,但是自由市場是我們在這個世界中發現的配置資源最有效率的機制,它不完美,他也不可能完美,自由市場一定是問題不斷,那麼我覺得這不能一一費時,自由市場出了危機就說自由市場制度不靈,得不出這樣的結論,任何資源配置的體系都有它自身的問題,自身的問題我們要看是不是能夠克服還是無法克服的,市場經濟自身的問題是無法克服的,所以現在世界各國都拋棄了計劃經濟,自由市場經濟內部會出現一些問題,但是這些問題我認為是可以克服的。兩者的區別就在這裡,沒有完美,這個世界是非完美的世界,我們不要幻想一種完美的經濟體系,沒有的,不存在的,在這個世界上也沒有完美的個人,格林斯潘也會犯錯誤,保爾森也會犯錯誤,我們都會犯錯誤。
問:許教授你好,我想問的問題是,在七千億美元金融救命方案中,為什麼數字是七千億美元,而不是六千億、八千億呢?
許小年:據說保爾森的助手做過計算,如果需要多大成本,這是非常粗的估算,沒有人知道次按資產有多少,他的次按資產基礎上衍生金融品有多少,沒有人知道,這是非常粗的估計,但是據說是保爾森助手們徹夜工作的結果,出來了七千億,所以七千億也不是什麼神奇的數字,只是一個很粗的估算。那麼從過去金融救援的歷史來看,比如說1980年代,美國出現儲貸會危機,當時美國政府收購按揭貸款的壞賬,收購之後,當金融體系穩定之後,美國政府又把收購的壞賬在市場上拍賣掉了,因為最後的成本有可能低於七千億,也有可能高於七千億,發現七千億不夠用,但是存在著低於七千億的可能性,就是收進來的不良資產在形勢好轉之後又拍賣出去,因此可以回收一部分救援成本,所以七千億是初始的數字,而且也是一個很粗的估算。
問:許教授你好,我來問最後一個問題,您之前也說過這次危機發生有一個原因,可能是因為流動性過剩,這可能也是之前危機發生之後,政府采取的措施所導致的一個遺留的問題。我想問,這次美國采取一些救援措施,也會繼續注入資金,會不會導致流動性繼續惡化?
許小年:目前不會,因為在結冰的湖面上再潑水也不會形成大災,因為湖面的冰還是結在那兒,當你潑水很多的時候,湖面的冰已經化掉了,你要注意,你再潑水會泛出湖底,緊急時期因為流動性被凍住了,所以水不算太多,等凍住了,融化了,你可注意了,那個時候要我提政策建議的話,美聯儲要收縮流動性,減少貨幣供應,但這些事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所以胡林斯曼說過有關的一個建議,別假裝,你認這個賬,貨幣供應就跟經濟保持一樣就行了,別說你已經算出來了經濟到底需要多少貨幣是最優的,然後你這邊就能提供最優的經濟貨幣數量,沒有人可以做到這一點,不可能的。所以最好的辦法是無為而治,你別在這兒一天早晚給我調貨幣政策,你就把貨幣政策跟經濟的增長保持同步就行了,這是貨幣主義的一個結論,他的結論是沒有道理的,他認為這個經濟的波動有很多根源,其中一個根源就是貨幣政策,貨幣政策非但沒有平滑經濟,反而成了經濟波動的發生器。為了穩定經濟,首先要穩定貨幣供應,別瞎折騰,無為而治是最好的政策。
許小年:今天我們關於華爾街金融危機的討論就介紹到這裡,謝謝大家。
(來源:cctv2)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