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民進中央副主席朱永新29日在『國際人纔高峰論壇』上作了『人纔培育與教育創新』的演講,炮轟我國現行教育中的三大『病癥』,即過早的文理分科、教育行政化以及民眾的閱讀能力下降。對於其中的後兩條,筆者也是深有同感,教育的行政化是導致一些知識分子無心做學問,從而引起學術水平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民眾的閱讀能力下降,人均閱讀量太小,也確實嚴重阻礙了國民素質的提高。同時,對於中學教育中的文理分科現象,筆者以為,似乎不能簡單地將『人文情懷缺失』的賬都記在文理分科的頭上。
從全世界范圍來看,在高中階段就進行文理分科,可能是中國教育的『特色』之一,對這個現象,有必要站在一個更高的層次上去認識。
首先我們要搞清楚文理分科的『前因』是什麼。依我看,其中最重要的原因,還是為了提高學生們考上大學的概率。二十多年前筆者考大學時,『重理輕文』的社會風氣甚重,家長和老師們大多相信『學好數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於是就出現了這樣的怪現象:理科基礎不好的學生因為擔心自己考不上好的理工科專業,纔被迫去學文科;文科生當中,大多數不是因為喜歡文科或者天賦在文科方面而選擇文科。那些本來愛好文科或者天賦在文科方面的學生,如果理科成績也還不錯,則寧肯放棄愛好與天賦,而去學那被認為更有實用價值的理工科。這其實是對人纔資源和教育資源的巨大浪費。近些年來這種『重理輕文』的情況有所好轉,趨向於文理平衡,可是新的問題又出來了:考試題目越來越難,學生的負擔越來越重,一個學生若想完成這樣的學業,學校要想保持自己的昇學率、重點率,就必須令學生忍痛捨棄一頭,要麼棄物理化學而學文,要麼棄地理歷史而學理,否則時間、精力、體力恐怕都難以承受。因此可以說,文理分科,實際上是在現行高考制度的重壓之下不得已而為之的一種策略。
有這樣的『前因』,其『後果』也就不難想象。我們經常感嘆,為什麼很多一流的自然科學家,往往也有非同尋常的人文素養?像物理學家愛因斯坦的小提琴、普朗克和海森堡的鋼琴,都是專業演奏家的水准,數學家羅素甚至能獲得諾貝爾文學獎。同時,從萊布尼茨到維特根斯坦,從馬克思到凱恩斯,這些一般認為是哲學家或經濟學家的人物,為什麼都是數學高手,甚至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數學大師呢?一方面西方自古就有『通纔教育』的傳統,另一方面,就是在其求學成長的過程當中,個人興趣、纔能、天賦取向,是決定其獻身於哪個專業的主要因素,而不是為了考試、為了昇學率。我們中國也不乏這樣的人纔,像王竹溪、華羅庚、竺可楨等老一輩科學家,個個也是能吟詩填詞、出口成章的『秀纔』。不知他們受教育的時候,是否也如當今中學生一般課業沈重,什麼都是被迫的。
人文情懷的缺失,與文理分科肯定有關,但又不是必然結果。如果不改革招生制度,那麼即使行政主管部門下令『嚴禁分科』,恐怕學生們的人文情懷還是照樣培養不出來。我相信絕大多數青年學生都是興趣廣泛的,都會是數、理、化、天、地、生、文、史、哲、音、體、美的天然愛好者,但是其中的一多半愛好,是被應試教育給漸漸磨滅或扼殺掉的。文理分科,僅僅是這種磨滅過程中的小小一個環節,遠遠不是全部。(韓曉波)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