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法國之聲網站12月5日文章
原題:溫州?施粥攤?寒風中暖人心這幾天,溫州氣溫驟降,一位網友來到溫州鹿城區幾位退休老人發起的"紅日亭施粥攤"。施粥攤熱氣騰騰的場面,讓人感到十分溫暖。
"施粥攤"發起人是一群老人,其中有82歲的朱永麟,80歲的葉寶春,他們同是食品廠的退休工人、72歲的張明生是無線電廠的退休工人。
施粥攤最早是一個"伏茶"點,已經有40多年的歷史。在溫州,每個涼亭裡或者熱鬧點的地方,三伏天都有老人們自發地全天煮涼茶,分送路人。"紅日亭施粥攤"由送茶改為送粥是從2006年8月開始的。朱永麟首先自己掏了1000元,和葉寶春、張明生等人的錢物,把施粥攤辦了起來。他們花了3800元買鍋買爐,再加上鍋碗瓢盆,大概4000-5000元錢的樣子。都是他們從自己的養老錢裡省出來的。
每天下午3點老人們就開始熬第2天的粥,每天要煮18個大高壓鍋,裝滿5個大保溫桶,大概要七、八十斤米,還要准備花生米等11個小菜材料。每天6點,負責炒菜的老人就要到廚房和師傅一起炒菜,7點半,大家將粥、小菜、碗筷、桌椅搬上兩輛三輪車,出發到500米外的紅日亭施粥攤准備。8點左右粥攤開始喝粥,此時,棚子下,男女老少都自覺地排起了隊。
老人們的善舉陸續得到一些好心人的捐款捐物,紅日亭施粥攤就這麼慢慢長大起來,目前有義務老人23個,年齡最小的60歲,喝粥人的規模也由當初的幾十人,發展成了今天這個近600人的規模。
一開始,紅日亭擺攤施粥曾被城管部門說成是"影響市容",攤子上的雨棚也差點被拆。葉寶春老人堅持認為免費給人施粥是義舉,無論如何要辦下去。現在,這個粥攤名氣大了,拆除的聲音也小了。
隨著老人們的"事業"越做越大,一些鄰居不斷地為他們送來米和錢。老人們自發的讓這些錢越來越透明。每一筆收款,老人們都會給一個收據,並公開捐款人的名字,不留名的也要公示錢款數額.老人們還會定期的給福利院和聾啞學校的孩子送去一些禮物和錢,給紅日亭所在的永東路社區和華蓋山社區的困難戶送錢、米、油等急需物資。
攤子雖小,承續了中國古老的慈善文化,民間的力量,溫暖人心。
更多精彩請點擊環球網
| 請您文明上網、理性發言並遵守相關規定,在註冊後發表評論。 | ||||